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人才管理

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到“绝望之谷”,是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责任!

2018-12-17 8991 20 0 0 来源: 中外管理杂志

“有担当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到绝望之谷,然后伸手去拉一把,至于能不能拉得上来,就看各人造化了。”


作者:徐大维



1_meitu_1.jpg



上面一张类似的图,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刷屏,是美团副总裁王慧文所发,还配了一段文字:

“有担当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到绝望之谷,至于他能否爬上开悟之坡,就看各人造化了。”


我看了一下我的朋友圈,转发的大多是领导,说明当领导的对这句话很有共鸣。


我也是当过领导的,看到后也觉得很过瘾。


因为领导们都特烦一种人:那种自我感觉良好,不知天高厚,又没真材实料的人。


遇到这种人,一脚把他们从山顶踹下去,太爽了......


可是,理性思考一下,王慧文这话说得不够完整。


如果一个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属下推下去,任其自生自灭,全凭各自造化,那领导也太好当了,就比谁脚劲大,谁会施虐即可。


如果真是这样,领导者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所以, 我认为这句话最好这样改:

“有担当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到绝望之谷,然后伸手去拉一把,至于能不能拉得上来,就看各人造化了。”





1

为什么要把下属推到绝望之谷?


我读MBA时,变革管理教授说,对于一个变革期企业,领导最重要的是“塑造怨景”。


我们一听,有点失望,这有啥新鲜的,“塑造愿景”这领导力名词,都快烂大街了,还有什么好讲的?


但是教授说,你们理解错了,是“怨恨”的怨,而不是“愿望”的“愿”。


因为在变革期,管理人们的恐惧,比管理人们的期望更有用。


一开始,还是不太明白,后来从事咨询管理工作,见得多了,才发现真的如此。


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你光讲希望不行,你要先讲员工恐惧的东西,你要为员工设下一个共同的假想敌,此时,大家就会特别团结。


就如《想像中的共同体》说的:

把一群人,放在一个泥沙俱下的环境中,再让他们面临共同的假想敌,这群人马上会变得密不可分,并拥有巨大的能量。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优秀的企业,都不会让员工特自在,他们标榜的都是一种危机文化。





就像任正非常说的:“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马化腾也常说:“我们随时可能像那些巨人一样倒下,你去摸摸,可能还有体温”;


马明哲也说:“平安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如果忘掉这点,那就不平安了”。


这些企业,都是在塑造一个绝望山谷,同时还给你看到一个开悟之坡,这样员工被夹在野兽与美女之间,只能拼命奔跑。


组织行为学中有个概念叫做:“祛媚”,什么意思?


简单讲,就是去掉新员工身上的媚俗,让他们认清现实的样子。


因为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会把现实乌托邦化,总把职场生活想象成理想的样子。


他们会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和评估。


我招过一些新人,很多都觉得自己是来干大事的,甚至给他个国家,他都能管好。


与此同时,他们对身边的同事和领导也有不合实际的指望。


他们觉得同事温情相待,领导无处不在的指导,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


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甚至还更残酷。


所以, 领导需要提前释放这种残酷。





因为,到了中途,再被残酷淘汰,无论对组织,还是对个人,损失都更大。


还不如一开始,就绝情一点,能留下来的,都是“祛媚”过的,以后成事概率更大。


曼联总教练弗格森在他的《领导力》一书中,曾讲过这样的事。


他在引进新队员时,会播放一段视频,是那名球员以前最糟糕的比赛。


播完后,会问:“当时发生了什么?”


其实,弗格森对当时发生了什么并不感兴趣,只是想看看球员的反应。


只有当对方说自己不够好,还能变得更好时,才代表其心智的成熟,因此可以入队。


如果把责任都推卸给别人,则说明这个人不适合在曼联。


你看,这就是弗格森的“祛媚”大法:你在外面再牛逼,来我这儿,我就先把你打回原形。


总之,把属下推到绝望之谷,在组织上是一种“怨景”塑造,而在个人则是一种“祛媚”,都是为了制造一种危机文化,就像下面这个小故事,很形象的展现这一点。


爷爷问孙子:“如果把院子交给你管理,这时猪因饲料不好暴跳如雷,狗因看门太累半夜睡觉,驴因磨坊环境太脏无精打采,你怎么办?”


孙子说:“我要给猪换饲料,合理安排狗的工作量,改善驴的磨坊环境,安抚它们,稳其心。”


爷爷暴跳:“你这败家孙子!你应该告诉它们狼来了!”


2

为什么还要拉属下一把?


我在任营业部经理期间,会有一些同行来应聘,我经常会了解一下他们跳槽的原因。


发现收入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这个行业水平差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得不到上级的指导。


曾有一个口直心快的女孩,描述她的领导,那话让我记忆犹新:


“领导总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牲口使,却从不提供任何帮助......”


那女孩过来后,表现的非常出色,成为我们部门的中流砥柱。





我当时就想,竞争对手的领导难道是我们的卧底?把这么好的员工逼走,那是在给我们输送人才啊。


美国管理学家诺尔·迪奇,在一项忠诚度的研究中发现,除了收入,影响忠诚度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员工的受重视程度。


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将心比心”,你把员工推下山谷,就此不管不问,别人怎么可能有忠诚度?


而且,时代也变了,以前70、80后就职的年代,大家是“打工”思维,觉得既然端着你的饭碗,我就安安分分,听你摆布。


可现在90、00后登场,他们是“合伙人”思维,我们是一起来做事业的,你不能老打压我,你还要能帮到我才行。


时代改变,按说管理思维也应该随之改变。


但是,很多管理者,似乎还没转过弯,还在提倡什么“挫折文化”、“愚忠文化”,动不动用恐吓说事,就如王慧文的这套说法,不知能被多少管理者借题发挥。


可是,他们没想明白的是,那些你能吓到人,都是离不开公司的人,那些有能力离开的人,你多半是吓不到的。


我尊重的一位老领导曾对我说:

“对待属下,先抛开公事不说,人家跟了你几年,你总得帮别人长进一点吧。”


我很认可他这句话。


因为我见到的多数年轻人,都很上进,对他们来讲,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未知的无知。


也就是说,他们经历太少,很多事不知道要怎么做,更不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错。


他们需要更明确的一个参照,更及时的一个反馈。


所以,往往上级的一句提醒,可以把他们从泥泞边缘拉扯回来;


领导的一点点指导,就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甚至受益一生。





从这个角度,领导的一点付出,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


就像我与那位领导相处的5年里,经常会被各种指导。


从日常着装,到见客户的谈吐,到经营分析,甚至到对人性的理解......


那也是我成长最快的5年,就这点来讲,我还是挺幸运的。


他那句:“人家跟你几年,你总要帮别人长进”。


也是我听过最好的领导力箴言,虽然如此简单,却又显得特别的厚重。


我读过一框的管理学书籍,上过一打的领导力课程,可那些厚重的技巧,在应用时,又显得那么的肤浅。


也许,正是这世道充斥了太多厚重的肤浅,才让这种简单的厚重显得更为难得吧……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