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人才管理

老板要清除公司“小白兔”,他们的养成到底与谁有关?

2018-09-04 7583 5 0 0 来源: 团队管理沟通技巧

1.小白兔员工的杀伤力

裁员是职场上绕不开的一个话题,360首席执行官周鸿祎于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向人力资源部对话:

 

“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员工,否则就会发生死海效应。”

 

阿里巴巴曾经将企业的员工分为几类:

 

明星:认可公司的文化和价值,工作的主动性强,个人能力与业绩都十分突出,是大型公司最看重的员工。

 

野狗:个人业务能力突出,能为公司创造利润,但是个人不太认可公司的价值,容易生出二心,公司在处理这类员工往往犹豫。

 

小白兔:与公司的文化价值高度一致,工作态度端正肯干,但是个人能力不强,业绩垫底。这类员工是公司最常见的,如果公司不予采取,长期下去消耗公司资源,还容易生成“兔子窝”,拖累公司。

 

土狗:拿着公司的钱不干事,极力吐槽公司的缺陷,影响办公室的工作氛围,是公司的“毒瘤”,急需清理。

 

对于公司来说,明星员工是公司储蓄战略的优秀人才,野狗是公司需要拉拢的人才,小白兔、土狗则是公司需要清除的对象。

 

虽说小白兔对公司忠诚度远非一般员工可比,但实际对比下来,危害最大的却是小白兔员工,它能对公司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危害?



▼业务能力不行,因为忠诚所以长期留在公司,为公司做出的实际贡献不多,拖公司业绩;


▼在公司喜欢以苦劳论英雄称辈,部分员工并以此获得晋升资格,成为管理人员,实际能力不足导致人才流失;


▼容易带坏办公室风气,养成更多的小白兔员工,公司的工作热情与活力大幅度下降,当公司形成“兔子窝”,明星员工对公司的发展与价值产生怀疑,在整体氛围偏消极的情况下离职;


▼随着小白兔员工的增多,明星员工的离职,公司愈发难以招进真正的人才,只能退而求其次培养新人,加大人才的投入成本。而“兔子窝”的办公现象,也难以留住几个新人,形成恶性死循环,导致公司破产。



2.小白兔养成的自身因素


小白兔员工身上有几个典型的特征:


a.不思进取,在某职位多年未有晋升


b.以资历、苦劳为借口,在公司有恃无恐,欺负新人


c.习惯安稳,缺少危机意识


综合特征来看,小白兔的养成与员工自身是离不开的,许多员工都说难以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看上去让自己很为难。

 

不过一旦找到事少离家近工资又好的工作,当自身需求得到圆满,工作、生活都稳定,关于升职、同事竞争等职场话题就已远去,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目前对员工个人来说是有利的。

 

然而,员工个人竞争意识与危机感的双缺失,对公司来说意味着人才变白兔,花钱为员工做嫁衣。

 

曾经从某所985出来的张生,在辛苦打拼四年后,在北京某个医药公司当上采购经理,因为与供应商关系不错,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张生凭借客户资源坐上采购经理以后,觉得整个公司都需要依靠他,于是重心从工作上逐渐转移,直到两年以后被新的采购专员顶替位置才恍然梦醒。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话适应于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当个人的工作得到初步满足就安然躺在舒适的环境里,以为此工作只要我不辞职,就非我莫属,不过只要是稍微好点的工作,就会有无数人盯着它,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3.小白兔的形成也是管理问题

管理者以情理事

 

在某些管理者眼中,小白兔虽然业务能力不强,但是对企业忠心耿耿,做事也很努力踏实,在其工作范围内的工作也有按时完成,如果公司以“工作成绩不突出”的名义将其清除,稍稍处理不当,就显得没有人情味。

 

更何况,公司与员工的关系中,员工是弱势群体,员工既然忠心,公司就应该多多照顾。

 

部分管理者缺少正确的管理意识,带感情处理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员工忠心并不等于公司就必须给予照顾,公司自身就处于一种竞争关系,只有公司内部的活跃才能带动整体的前进。

 

归根结底,公司需要从内部培养一种竞争思维,养成良性的“不进步就淘汰”关系,而管理者以情感理事,忽略整体的考虑,长期搁置小白兔员工,放任不管,公司就成为小白兔的温床,公司内部缺乏活力,阻碍公司前进,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也就是“死海效应”。

 

彼得定律

 

小白兔员工形成有其过程,并非每位员工一进公司就是小白兔,既然其对公司的文化认可度高,说明他也有为公司贡献一份力量的心理,并且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曾经有幸听到一位来自长沙理工大学管理系教授的讲座,她说:“刚进公司的员工态度是最重要的,能力可以慢慢培养。”

 

这也说明小白兔员工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并非一开始就无作为。

 

那为什么后来有些发展成小白兔员工呢?

 

管理学中的“彼得定律”说:“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就是说公司的管理者是从优秀的基层员工中提拔上来的,只要其能力一直出色,便会一直升职,当他在某个职位长期停留时,意味着他的能力已经到顶,甚至工作能力与当前的职位并不匹配。

 

所以,当管理者与岗位能力不匹配的时候,自身容易成为一类“小白兔”员工,况且他在公司已经累积一定人脉与名声以后,公司难以清理只是其一。

 

他还会对自身属下形成不良的影响,领导有作为属下也会跟着上进,领导能力不够的时候,不仅留不住有用的人才,反而会增剧“兔子窝”的形成,给公司带来实际损失。


 

即使许多公司都如同周鸿祎一般,要求人力部定期清理小白兔员工,形成“明星”、“野狗”员工占大比例的现象,听上去似乎只要将小白兔清理就解决所有问题了。

 

但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方式,如果公司缺乏有效管理与招聘制度,滋生小白兔的温床就一直会存在,即使这批被清理,还会有新的“兔子窝”形成。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