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职场提升

职场骂人最狠的一句话:你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2020-02-15 6647 25 0 0 来源: 领英HR精英汇

表弟去年毕业,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文案编辑。他说自己刚开始的时候一点头绪都没有,尽管加班加点地工作,但还是没法完成好领导交办的任务。


每次部门的例会上,领导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你很努力了”。


表弟心里明白,这并不是一句好话,甚至比公开骂他还难受。因为其他的同事,但凡数据好看一些的,领导都没有给这样的评价。


后来他跟着前辈学习,终于找到了一些窍门,工作业绩有了较大提升,这时候领导反倒没有再夸他“你很努力”,而是直接对工作成果进行点评与肯定。


对表弟的经历,我很有感触。过去的2019年,真的太难了!试想,谁不是全力以赴、努力工作与生活着?


可有时候人与人的差别并不在于“努力”二字。


1

努力

强者的自谦,弱者的遮羞布


《奇葩说》曾有一期的辩题上了热搜:“他真的很努力”到底是不是一句好话?


节目中的一位辩手杨奇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清华硕士毕业,有着让人无比羡慕的高学历。但是在节目里面,却被各种嫌弃、各种批判,大家总是拿他做梗。


杨奇函坦白:“我每天拼死拼活的上班,想观点,改稿子,熬到发际线升高。”


但只要每次他站起来说话,票数就蹭蹭地往下跌。


“坦白讲,我努力到现在,并不是想听一句‘他真的很努力’,这说明:这一切努力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成绩。”



显然,这句很普通的话放到现代社会来看,有了更多的解读。


说它是好话是因为:你的努力被人看见了;说它是坏话是因为:努力了还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我想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听话者会迅速引申出大量的负面信息,“努力”会被看做贬义,是在讽刺,是在说你笨,是在说你没有天赋,更像是一句对失败者的安慰。


当别人对你说“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的时候,可能后面还会有一句没说完的话:但是……


“但是,你的能力可能还不够”;

“但是,你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要知道,这个社会上努力的人太多了,“真的很努力”是你本来就该有的态度,却不应成为你骄傲的谈资。


如果某个人真的很努力,那么这句话,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如果这个人还不够努力,那么这句话,就是一句假话。


那为何人们会对此产生理解上的不同呢?因为“努力”二字,评价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比如我和小明是朋友,另一个完全不认识小明的人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工作怎么样?”


这时候可能的答案是:


A.小明当上了公司副总;

B.小明真的很努力;

C.小明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五年。


如果只能用一个选项来告诉对方,你会从上述三个答案中选择哪一个呢?


我想最可能的就是A选项了,以正常人的认知水平,都知道“当上副总”是一种好的结果,还可以顺带推论出小明工作努力、综合素质好、运气好等等;而B、C选项却没法传递出这样明确的信息。


所以,当你真正欣赏一个人,尽量使用结果导向的评价,就可以减少理解上的歧义。


2

没有结果的努力,是一种“瞎忙”


春节期间,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把“努力”这件事说得很透彻。


他说:“很多人之所以没法取得成功,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不到点子上。这些人总是被自己努力的过程感动,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努力是要有结果产出的。没有结果的努力,都是瞎忙。”


对此,我不能同意再多。


工作同样的时间,为什么别人升职了,你还在“潜伏”在基层一线?


同样的工作内容,为什么别人都下班了,而你天天加班还做不完?


一切的努力都应该以结果为导向,朝着目标去拼尽全力。否则,那些过程可能在老板眼里全都是瞎忙。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年,英国《卫报》和《独立报》都曾援引了时任英国卫生大臣亨特说法:督促英国要像中国人那样的努力。


屠呦呦为研发青蒿素战胜疟疾,默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家庭突发变故,她却投身实验项目,无法抽身探望,更莫谈照顾;她将两个孩子送去寄养,三年只见过一次面,以至于大女儿对她极为陌生,小女儿甚至不认识面前的母亲……


众人目光的焦点,永远献给成功者,比如获奖的屠呦呦,比如成为中国首富的马云。


当然,我相信屠呦呦的初衷绝不是为了博得鲜花与掌声,但我仍忍不住会想:如果当年的屠呦呦,没有成功呢?


人,似乎天生是需要用结果来证明自己。



读书时,你读书的努力要用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工作时,你加班的努力要用业绩来证明自己;减肥时,流下的汗水要用体重来证明自己……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思维。用邓小平先生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就是“无论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著名的德意志银行就十分推崇这种结果导向性思维,在这家银行,决定一个员工命运的不是他过去的资历,而是他现在的业绩和未来可预期的价值。


有人说:这样的公司能好吗?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可就是这样没有人情味的公司,在长期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努力——过程虽然吸引人,但是最后的结果更重要。


3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

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有一个90后的年轻小伙,他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的男孩很喜欢打架。参与打架的男孩子,要么赢的,要么输。而他偏偏从打架中研究出了套路。


什么套路呢?就是用坚硬打击柔软。于是,在别的男孩不断试图通过增加打架次数提升打架经验的时候,他每天研究人的身体哪里柔软,怎么一招制胜。没过多久,他顺利从打不赢的菜鸟,成为了没人敢惹的常胜将军。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百度副总裁,李叫兽。


李叫兽说,轻松给自己一个答案,是最大的懒惰。如果想要洞察并分析一个问题的本质,先要克服想轻松得到答案的冲动,克制自己让大脑舒服的冲动,去层层归因,才能抵达问题的本质


我想这就是人与人同样在努力,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的一条重要原因。


前段时间,有位老板请我去他的企业做管理咨询。在聊天的过程中,他问我: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但公司多年来却一直发展不起来?


从我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老板在公司事无大小都亲力亲为,每天都被繁杂琐碎的经营事务缠身,所以导致他在战略与人才管理上少有作为,企业自然就难以壮大。


我们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一些鸡汤文,比如“奋斗”、“梦想”、“洛杉矶的凌晨四点”,这类文字洗脑式地重复出现。


当你不停地工作、奔波,最后却发现好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自己一句:我所努力的方向真的正确吗?我的工作真的高效吗?


雷军用自己小半生的经验得出这样的真谛: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


雷军这句话是对创业者和管理者说的,但对我们每个职场人来说也同样适用。


真正的努力,是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目标明确,而非内心焦虑不安。


真正的努力,也从来不是比谁熬夜到更晚,而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抛下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


低头赶路固然重要,然而及时地抬头看看这个世界的变化,或许才会发现更精彩的人生。


写在最后


“你真的很努力。”


当有人这么对你说的时候,你也无须不开心。你只需要问问自己:我是真努力还是伪努力?


如果你总是依赖旧有的知识和思维,看似很忙碌,实际却没有成长,这是典型的“伪努力”;真努力,是敢于跳出舒适区,推动自己不断朝着目标去奔跑。


最后,请记住一点:努力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本文由领英HR精英汇原创,作者丁路遥,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领英签约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职业规划师,多家行业自媒体平台签约作者,壹点灵心理专家,多年上市公司/企业集团HRM。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