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职场提升

养成五项习惯,管理者才能避免沦为组织的“囚徒”

2019-07-18 6548 9 0 0 来源: 人力资本管理

导言: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精简版第一篇。书中第一章大概有20000字,本文将之精简到3000字左右。提供精简版的目的,是试图帮助管理者更轻松地走近德鲁克,并从阅读和实践中受益。


精简版面向初阶管理者,舍弃了一些面向CEO和高管的内容。因而这个系列只是入门指引,建议读后有兴趣深入的朋友,购买书籍阅读完整版。 


作者 | 康至军

来源 | 12个德鲁克 (ID:peterdrucker12)


身为管理者,首先必须要按时做完该做的事情。换言之,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


然而,在担任管理职位的人中,真正卓有成效者,殊不多见。一般来说,管理者普遍才智较高、想象力丰富,并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准。但是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


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


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相反,在每一个机构中,总会有一些极为有效的勤勉人士,当别人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一般人常误以为忙碌就是有干劲的表现),那些有效的勤勉人士却像龟兔赛跑的童话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率先到达目的地。


有效性,只是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一种特殊技能,而知识工作者直到最近才逐渐增多。对体力工作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


唯有做“对”的工作,才能使工作有效。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对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一位知识工作者是不是一位管理者,我们不能以他有没有下属而定。


在本书中,“管理者”一词,将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本书是为每一位对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与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而写的。


每一位管理者都要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却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诚然,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致力于使工作卓有成效,现实必将迫使他一事无成。 


在组织中,管理者必须面对四类非其本人所能控制的现实难题。每一类难题,都是机构内在因素造成的,与他的日常工作也是分不开的。每一项现实难题都在向他施加压力,使他的工作难以取得成果和绩效。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如果我们从工作的情形来替管理者下一个定义,我们简直可以说他是组织的囚徒。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他,而事实上每一个人也正是这么做的。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


对医生来说,病人的主诉便是重心,因为那是病人认为的重心。而一位管理者所关切的,却是更复杂的世界。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须去做的,哪些事情只会分散他的注意力,这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如果管理者被迎面而来的一连串事务所左右,那他不久就要穷于应付了。也许他具有了不起的才干,应付得了,但实际上他却是在浪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把原本可能达成的有效撇开了。


3.身在组织当中,协作很难。


管理者处于一个“组织”之中,他们每个人都需要使用别人的成果。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使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然而,知识工作者彼此之间最难协调,其原因正是由于他们是知识工作者。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有各自的专长,各自的志趣。


4.被内部事务所困,逐渐看不到外部的情况。


每一位管理者,通常他总以为组织内部的事才是与他最密切相关的现实。即使他要认识外部世界,也是像戴上了一副变形的眼镜。


在组织的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举例来说,企业机构的成果,是通过顾客产生的,企业付出的成本和努力,必须通过顾客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才能转变为收入和利润。


在组织内部所发生的,只有人工和成本。


但是,管理者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只是组织的内部,组织内部才是他最密切接触的。内部的种种关系和联系,内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以及种种错综的情况和意见,不停地由各个方向向他袭来。


除非他能付出特殊的努力,使自己与外界保持直接的联系,否则他必将日益局促于组织内部。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他的注意力就越容易为内部的问题和挑战所困,而不能看到外部的情况。


上面所说的四项现实问题,是管理者无力改变的,也是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他必须明了:如果他不致力于学习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但是我终于明白了世上并无所谓的“有效的个性”。我认识许多有效的管理者,他们脾气不同、能力也不同;他们所做的事不同,做事的方法也不同;他们的个性、知识和志趣,也各不相同。事实上他们几乎在每一方面都各自不同,但却有一项共同点:人人都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象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也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换句话说,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既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


下列五项是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


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


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 


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


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这些就是管理者卓有成效的要素,也是本书的主题。


编者 | 康至军,《德鲁克论管理》译者。

来源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一章。原标题为“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说明 | 文中括号内容为编者所加。其他文字皆为德鲁克原文,个别段落顺序稍有调整。版权属于华章。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