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职场提升

卫哲的商业实战 | 人才招聘、培训、考核应避免的八个错误

2019-04-01 6437 21 0 0 来源: HR转型突破

作者 | 卫哲(嘉御基金创始人,阿里巴巴B2B前CEO)

来源 | CSTD人才发展社群 (ID:cstd201505),本文为卫哲课程组合稿,部分资料来自混沌大学和笔记侠

导读 | 曾佳(HR转型突破中心联合创始人)


导读

本文源自喜马拉雅上的《卫哲的商业实战课》,初橙资本2017年8月出品,本文内容出自其中的招聘、培训、考核及价值观部分,都与“人”有关,但需注意,本文不是从HR视角所做的专业实践分享,而是从创业者角度讲经营“人才”这一资源时的常见错误有什么、为什么要关注以及阿里是如何做的(尤其是马云——创始人是如何做的)。

 

从课程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卫哲先生这一课程的内容主要用于支持和帮助阿里校友拔高商业视野、赋能商业思维,即课程学员对象是创业者,并不是HR。卫哲在文中也讲到,他讲的是“道”和“理”,不是“术”。不过对于HR,明了这些“道”与“理”同样有益,因为:

一来,HR需要在“人”的管理思路上保持与老板同频

二来,HR可反观自己所用之“术”背后的“道”与“理”是否有相悖之处,避免吃力不讨好

 

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较多,概括如下:

  • 第一部分讲招聘,这一部分内容较原文有删减,更完整内容可以阅读《原阿里巴巴CEO卫哲 | 人才留不住,是HR的源头招聘出了问题!阿里曾犯3类错误!》(点击链接可查看)。

  • 第二部分讲培训的常见两个错误及应重点培训的两类人。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错误是找业绩不太好的人做培训教官(因为业绩好的人都去冲业务了);在需重点培训的人中,尤其强调了对“班长与连长”的培训(“每家公司的第一线主管,就是该公司创始人的化身”)。

  • 第三部分讲考核频率、考核内容与价值观方面的常见错误及应对,重点讲了“非业绩考核”(团队、策略和价值观)及末位淘汰“271制度”。其中以“客户第一”为例详解了如何考核“价值观”,有趣的是他还特意澄清了一下:“千万不要觉得公司考核团队、策略、价值观,是可以当饭吃的。奖励还是基于业绩,但又不能唯业绩论。“

  • 第四部分讲文化价值观的打造。这一部分其实主要强调的是创始人的责任——理清价值观,并坚持。


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中供铁军)这支队伍,出了业绩,出了人才,出了制度,也出阿里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出了制度”,就是:招聘、培训、考核,这也是打造中供铁军最重要的三板斧。


中供铁军成功的第一“板斧”:招聘,源头别失误


我刚加入阿里巴巴时,销售团队的流失率极大,我问有没有什么控制方法?他们说有,流失率作为干部的考核指标,超过多少要扣分降职。


结果是,还不如不放这个指标。留下的都是不该留的,那些想走的还是走。


问题出在哪儿呢?你得先把招聘源头做好。


1. 不轻易下放招人权


看看这两种情况你发生过没有:


➡ 错误1:新人刚刚加入公司,就让新人再去招新人。


不可能有一个新干部来了以后,马上就跟你企业的文化、用人标准一样。招一批新人,你的公司文化、组织会被稀释一下;他再去招,又稀释一下。所以新人不能马上招新人。


➡ 错误2:一般的员工你不看,只让人力资源部和经理、总监去招。


那我告诉你,阿里巴巴在三四百个人的时候,进任何人,马云是亲自面试的。


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个标准,招人至少要跨两级。我向A汇报,A向B汇报,那么招我至少要B同意。


有一段时间,阿里还采用跨四级招聘。那时候,我一年花在面试的时间大约70-80天。很多人说卫哲你还干不干业务?是不是时间都花在三板斧上?


对,差不多。把人的事做对了,你其实不用花很多力量去做别的事了。


2. 关注专业能力以外的味道


味道就是能力以外,公司对人的其他要求。


我们访问谷歌时,看到谷歌的面试,有6位面试官。其中2-3人是助理、行政,并不懂技术,也不看业务能力,但也会参与面试。


面试完,谷歌有一个问题,会问这些面试官:你见了这个人以后,愿不愿跟他一起出去旅游?说大了,创业和企业经营都是在路上,这就是问,你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同行。


这就是“味道”,你肯定不愿意跟“味道”不相投的人一路同行吧。


以前做零售,沃尔玛和家乐福出来的人,在我面前一站,说三句话,我就知道他是哪家的。优秀的公司一定带着自己独特的味道。


那么,请问你们公司的味道是什么?创始人、高管要把这些味道讨论出来。


3. 形成人才地级差


很多创业者都让我帮他推荐一些优秀的人才,找行业精英。马云刚刚融到钱的时候也是,非世界500强不要。最后呢?一个都没留下。


我说:宁可要二流大学的一流人才,也不要一流大学的二流人才。别总是想着招精英。


今天很多公司招人,能开1万块钱的岗位,大都是从挣8000块的人中挑选。这是没有形成人才的地极差。该怎么招呢?


极端一点说:你应该从挣3000块的人里去找。他一旦来你这儿,成功了,翻三倍,他感恩你,是公司成就了他。而那些挣8000块的,是他成就了公司,你给他这么多是应该的。


但从3000块的里面找,你要付出很多努力。你看三个赚8000块的,就能找到一个能挣1万的人。但你要看二三十个挣3000块的,才可能挑出一个真的能挣1万的人。


那你就得把这人挑出来,总有被埋没的人才。比如,今天他在做快递,但他确实可以做比快递技能要求更高的工作。


这说的是基础员工。如果是招高管的时候,相反:至少砍掉他2/3的固定收入。


但我希望创始人敢于给他点股权。那么,他信不信这个股权?信的话应该不会在意那些工资;不信,就要那个固定工资。你招一个核心团队高管,他连你做的这件事,都不相信会成功,你还需要他来吗?


或者说,他希望带着金色降落伞,工资最好不要减,或者可以减一点点,什么国际通用的大型医疗保险得给我保留,车能不能给我配个司机,然后再给我一块额外的股权吧。


这倒好,额外的股权即使一分钱不值,他原有的也没损失。


自由落体往下掉的时候,你是没有降落伞的,但他永远有那个金色降落伞,所以他不会跟你同心同德。这种高管,核心团队千万不能用。


中供铁军成功的第二“板斧”:培训


阿里巴巴“中供铁军”成功的第二“板斧”,就是培训。


由此诞生的制度就是“百年大计”,简称“百大”。我去当总裁,也必须从“百大”开始。


大部分企业在培训方面会犯什么样的错误,“中供”又是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的?


培训就是军队的演习,但很多培训变得像演戏一样。应急演习是“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甚至“平时多流血,打仗不死人”。这意味着,培训时要还原真实的作战场面,要在培训时提高淘汰率。


阿里叫“有培训必有考核,有考核必有淘汰”。你宁可让他倒在演习场上。


这对员工也是一种负责,他可以更早地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岗位;对公司也是一种负责,你没有把客户资源、市场资源交给他。


所以阿里“百年大计”或任何一个培训中,都强调高强度和高淘汰率。


谁来做培训?很多公司经常会犯两个错误。


第一,非常迷信外部请专家来培训。


外部专家不了解你们公司的文化、制度、产品,另一家公司最优秀的销售,就一定能培训你们公司的销售吗?


第二,培训的教官是在公司业务部门做得不太好的人。


公司不太好安排他,只好让他负责培训。二流的教官带不出二流的团队,只能带出三流的团队。


阿里永远舍得把业务能力最强的一流干部,拿来做教官,做牛事。


公司要重点培训哪些人?很多人说,我们公司人人都要培训。都是重点,就没有重点。培训的两个重点,叫“两个新”,第一是新人,第二是新干部。


阿里到了几千人的时候,马云都坚持给新人做第一堂培训课。


有人说,这是给新人洗脑,对,必须创始人来洗。洗什么?创业初心是什么,公司为什么要存在,公司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什么事情在公司是鼓励的,什么事情是公司反对的。


创始人不是去做技能培训,而是做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培训。培训的第一课,是不能外包的。


第一个重点,培训新人。


培训新人时,你要用正常工作量的1.5到2倍的强度去训练他们,要让他们感受到,上岗以后反而没有培训时那么苦那么难。


很多公司的入职培训经常搞团建、聚餐,新人特别开心,上岗以后却发现公司的工作不是这样的。


所以,新人培训应该追求高强度、高淘汰率,创始人必须坚持讲好第一课。


第二个重点,培训新干部。


新干部有两类,一类是公司内部提拔起来的新干部。没有人天生会当干部,从被人管到管人,是很大的一个跨度。


很多员工被管的时候说,我们经理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我做了经理肯定不会这样,但是他做了经理以后,比以前的经理更坏。


十年媳妇熬成婆,熬成以后是坏婆婆。因为他的老师就是坏经理,他没见过好经理。


一个干部,有很多能力模块。没有人天生就会,能不能边干边学?当然可以,学费是创始人、整个组织在付的。


第二类新干部,是外面招来的干部。他原来在其他公司当经理、总监,来我们这里当经理、总监,就行了?其他公司经理的做法,跟我们公司一样吗?也不一样。


其他公司总监的做法,哪怕是同行业的,来了以后就能做一样的事吗?一样的话,你的公司跟其他公司还有什么区别?


所以,要重点培训新人、新干部。


干部当中,又是哪个环节最重要?我们叫“抓住你的班长和连长”


蒙古军队曾经是全世界最厉害、疆土最大的帝国,战无不胜。蒙古军队鲜少出名将,也没有兵书,结果把有《孙子兵法》的汉民族,打成孙子一样。


蒙古军队成功的一个核心,是它抓住了十夫长、百夫长。“十夫长”就是班长,“百夫长”就是连长。


一个公司里的最小组织单位,有的叫“工作组”或“小组”,无论叫什么,公司最小的作战单位才是最重要的。


一些人离开阿里巴巴后骂马云,我觉得马云挺冤枉的,那个人可能都没见过马云。


谁在代表马云呢?直接管他的经理或主管。每家公司的第一线主管,就是该公司创始人的化身,这个层级的干部是最重要的。


如果公司主管级别的干部,你都无法自己培养,还需要空降,那你的组织肯定没希望,公司的员工也会觉得,天花板太低了。所以,这层干部一定是靠自己培养。


主管级别的干部,一定是靠自己培养。


中供铁军成功的第三“板斧”:考核


在生活中,我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前途,不是看一个人是否聪明,而是看他对事物是否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否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第一、考核频率


考核第一件事,先问一下,公司一年考核的频率是多少?不管你考核几次,我只告诉你,一年一次肯定是不够的。


考核的目的是什么?考核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根据考核的结果发奖金,而是让员工和团队进步。


如果你到了年底才考核,一年的过程不就全浪费了吗?所以一年只考核一次,肯定是不够。


阿里一直坚持季度考核,一年四次;“中供”这支铁军,一度坚持的是月度考核。


所以在考核上,很多企业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关注过考核的频率。


第二、考核的内容。


在考核内容上容易犯的错误,是只考核业绩。中供铁军既考核业绩,也考核非业绩因素。


什么是“非业绩考核”?中共铁军留下的重要的制度,就是业绩以外三件事——团队、策略、价值观。


(1)团队


举个例子,如果两个团队都是10个人,今年都完成了1000万元业绩,但是一个团队给公司贡献了三个干部,另一个团队没有贡献干部。


那你说哪个团队完成1000万元业绩的难度更高呢?肯定是前者。这就叫“团队分”,输出干部的团队,就应该加分;没有输出干部的团队,就要减分,至少不应该加分。


(2)策略


再举个例子,一家公司的战略是多做中小客户,如果两个团队的业绩同样是1000万元,其中一个团队的业绩是由十个客户贡献的,另一个团队的业绩是由两个大客户贡献的。


哪个团队的策略对呢?当然是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团队。所以这叫“策略分”,就是他做的方法对不对。方法不对,光有结果也不行。


(3)价值观


阿里的价值观,客户第一那么如何量化“客户第一”这个价值观呢?比如两个团队都做了1000万元业绩,一个团队客户断约率很高,是靠新客户补进来的;


另外一个团队客户投诉为零,客户续约率90%。哪个团队应该加分,哪个团队应该减分?这就是价值观。


但如果你在考核当中,又完全跟着业绩走了,业绩相同的两个团队,奖金也一模一样,就体现不出你所弘扬的价值观了。应该依据团队、策略、价值观,在业绩上设置不同的增减系数。


很多人误以为阿里巴巴考核时,业绩因素与非业绩因素是50%对50%,认为没有业绩,只要策略好、价值观好就有奖励。不是的。


什么叫50%对50%呢,达到同样业绩的情况下,可以酌情加50%或减50%。千万不要觉得公司考核团队、策略、价值观,是可以当饭吃的。奖励还是基于业绩,但又不能唯业绩论。团队、策略、价值观是对业绩重要的考核调整因素。


所以,考核的三个重点:

第一,考核的频率;

第二,考核的内容;

第三,考核的排序。


中供铁军的 “271制度”,其实不是阿里巴巴或中供铁军发明的,是中供铁军的早期奠基人关明生(Savio)先生,从通用电器把这个制度带出来的。


今天通用电器都不怎么坚持“271制度”了,阿里还非常坚持。


阿里的任何团队都有“271”排名,比如一个销售团队十个人,考核结果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矮个里面要拔高个,高个里面还要看矮个。


那个“1”,就是末位淘汰的人。很多人说很残酷,但如果你不淘汰这个“1”,就对前面的“2”和“7”不公平。所以,中供铁军会将连续两个季度排名末尾的人淘汰。


很多公司在销售组织中会这么做,而阿里每一个层级都贯彻“271制度”,比如十个副总裁,也要“271”排队,排名最末的副总裁将被淘汰。


城市经理、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同一个级别的所有干部或员工,都要末位淘汰。只有做到全公司自上而下都坚持“271”,才是公平的。


现在流行合伙人了。如果你有十个合伙人,你敢不敢跟合伙人“271”?还是到了合伙人这个层级,就进了保险箱?


“271制度”中的“2”是什么?“2”很重要,“2”是你同一个级别将走向下一个级别干部的所有来源。所以我们经常说,团队中升官发财的全是“2”。当年我们把40%至50%的奖金,给到20%头部的员工。


在日常管理上,一个团队重点关注两头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要抓住“2”,解决“1”;中间的“7”,恰恰是不需要你花太多精力去管理的。


成就阿里市值4000亿美金的根本:文化价值观


最后,我还要讲一讲阿里巴巴是如何打造文化价值观的。


先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入职阿里一个多月,“总裁总裁,总裁人”,所以裁人的报告总放在我的桌上。


有两个裁人报告让我很惊讶,因为这两个案例,哪怕在我以前工作的百安居——世界500强,非常规范的国际化管理的公司,这两个人都够不上被开除。


第一个案例是山东的一个销售,他把中国供应商的两年合同,卖给了当地的一个房地产开发商。


中国供应商是不可能卖房子的,客户也没有投诉,但我们的大区总经理拿着钱主动向客户道歉,回来后直接提出申请,要开除这个员工。


这个销售违反了什么?公司没有造成损失,客户还没有投诉,基于以前500强跨国公司的管理方法,最多给予他一个警告。但是在阿里,他触犯了高压线——客户第一。


在阿里,光提倡“客户第一”还不行,要对“客户第一”进行具体的描述,所谓的描述就是:红线、高压线在哪里。


阿里有“一类过失”和“二类过失”。什么是二类过失?就是你有两次机会;什么是一类过失?就是你一次机会都没有。


对于阿里巴巴的“客户第一”,中国供应商团队有一个重要的解读:不对客户做过度承诺。挺文绉绉的,变得实在点就是:别忽悠客户。


因为马云当时说:电子商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人都说我已经长得像骗子了,你还过度承诺?


什么叫“过度承诺”?比如销售说:你付5万,今年肯定能赚100万。在阿里,如果任何销售人员有这样的说辞,只要证据确凿,立即开除。


第二个案例,是广州一个非常优秀的销售,他服务了上百个客户。


阿里的规矩是:要对客户做定期回访,要有回访记录。每个月回访100个的客户,确实很辛苦。他就在CRM里面填写了一个不存在的拜访记录。


很巧,阿里的品控抽查,打电问这位客户:几月几号,某某经理有没有来过?对方说没来过,那天广东刮台风,公司门都关了,他肯定没来。


虚假拜访记录,在阿里属于一类过失,立即开除。他没有违法“客户第一”,客户也没有投诉。他违反的是什么?诚信。


在阿里,“诚信”这个价值观的描述下面,很具体的一条就是:不做虚假拜访记录。


所以,价值观并不是喊口号,否则就是很空洞的。每个公司定的每条价值观,都要列出每条价值观的解读是什么。


什么是“解读”?很简单,在这条价值观之下,你提倡什么,你反对什么,哪些行为是要加分的,哪些行为是要减分的,哪些行为是要开除的。


很多公司把价值观倒背如流。


但我经常问:都是“客户第一”,你的“客户第一”跟阿里的一样吗?不一样。


都是“诚信”这两个字,你对诚信的解读就是字典上的解读吗?每个公司肯定有自己对于“诚信”的解读和标准,也有在这条价值观之下不希望发生的事。


所以,请把价值观后面的描述写下来,讲清楚。


中国供应商中的很多团队,诞生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战术、打法,比如说“金银铜制度”。


一个团队的成功,有三件事情,叫“道、理、术”。中国供应商的成功之“道”,还是在于它的文化价值观。


这就是为什么2010年我要辞职离开阿里巴巴。2010年,“客户欺诈门”事件,中供铁军内外勾结,这是我不能容忍的,这是阿里所有灵魂、所有制度的根。


所以,这就是“道、理、术”中的“道”。你千万不要以为,今天看了这些以后,就学了很多中供铁军的“术”。


刚刚提到的“金银铜制度”,如果销售制度也有诺贝尔奖的话,它都可以得“诺贝尔管理奖”。


但我恰恰不想花任何时间来谈阿里销售的金银铜制度,我认为是“术”层面的,也就是战术。


我比较愿意讲的是“理”,招聘、培训、考核这“三板斧”就是理,而支撑这个“理”的,就是文化价值观,也就是阿里最重要的“道”。


编辑 | 张霖涵

注:文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与管理员联系删除。


微信图片_20190329172753.jpg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