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从知识图谱的角度分析:我为什么建议内训师,都要看张小龙的演讲(含视频)

2019-01-12 6427 13 0 0 来源: 培训经理指南

文:培训经理指南主编 南哥

图:截图微信公开课视频直播




坦诚地讲,张小龙的演讲原本与培训没啥关系。


2018年去了现场,2019年在家里全程看了直播,我想张小龙明年在微信公开课中还有演讲,我还是会坚持去看、去听、去思考。


这篇文章昨天发了,但是由于深夜12点之后才写,所以有些语法的凌乱,修改后重新发给大家。


以下是张小龙演讲的官方视频,建议大家可以花一些时间去赏析一下,也可以作为讲师培养的素材参考——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即便缺乏演讲技巧,依然可以走向讲台,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视频转载自:微信公开课程

再好的文字也比不过影像的影响力




其实经验萃取的本质是:在经验中学习,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发现背后的成功要素,这是一种被严重忽略的学习策略。



知识图谱技术1-信息统计与分析



这个话题从网上很火的一篇文章说起《张小龙的演讲没有哪些词》,这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打脸了那些造新词、常用新词装逼的人,当然也打脸了培训界喜欢制造新概念的人。


在张小龙的演讲中,没有商业模式、没有底层逻辑、没有模型,而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统计,张小龙的演讲最高频的用词有哪些,统计如下(数据来自官方):



实际上,这个统计只是描述了张小龙演讲中的“行为”,从经验学习的角度去看,单纯的复制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与之对应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很多知识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所以向经验学习的核心在于发现行为背后规律性的东西:思维方式、价值观、视野角度等等。


从这个统计中,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 演讲专业技能并非是做有价值分享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

  • 有价值的内容是经验分享、培训及演讲的必要条件;

  • 好的演讲从来不是讲一些时髦的词语,而是讲明白事物背后最朴素的道理;

  • 培训与演讲用词的频次,可以判断一个分享的价值;


通过这两个结论,我们可以反推我们培训体系的重点方向是:发现及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才是培训体系的核心,而不是去单纯地研究教学技术,在过去培训行业发展的20年中,或许整个行业都走偏了。


当然,张小龙的演讲对于个人而言,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朴实比浮华更重要;少学一点新词,多学一点常识。


其实南哥之前萃取过好多名人的演讲的技能清单,例如:刘德华、柴静、林志玲、汪涵、胡玮炜、田朴珺、姚明、川普、董明珠、李嘉诚、库克、胡歌等等。今天,南哥非常乐意用逆向思维,反过来看看,从不善于演讲的张小龙的演讲中可以学到什么,我总结如下:


1、演讲的本质在于交流:好的演讲一定有交流者的态度并创造交流的体验,或许这应该是演讲的最高境界之一。所谓好的演讲或交流,就如对着一个人说话,你看张小龙的演讲视频应该可以找到这个感觉。


2、问题的洞见:好的内容是指对问题的深刻洞见及独到的见解,并且这些洞见是建立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而不是所谓的“说书”,如果你要说书,最好先把书本上的东西实践过再说。好的内容也可以是纠正大家对问题的片面认知,例如:张小龙从产品的角度澄清:互联网的战争的本质并非是“用户时间及注意力的争夺”,而是如何更长久的留住客户,用完即走,走了之后还会回来,或许张小龙的产品主义-既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又不入侵用户的时间。


3、演讲与培训都非常需要真诚:今年微信之夜原计划9:30结束的演讲,张小龙讲到11:30,其实我感觉他还有挺多东西想跟大家分享,最后实在是太累了,喝水的频次增加了不少,喉咙也哑了,更重要的是张小龙的分享是没有什么商业的意图,纯碎的跟大家分享他对产品的理念与价值,这点难得可贵。



知识图谱技术2—抽象思维过程



2019年最需要关注的技术莫过于《岗位知识图谱技术》,关于这个话题,我尝试用知识图谱的技术,构建一下张小龙的产品思维逻辑,毕竟腾讯的“产品能力”是其看家本领,而张小龙应该是世界级的产品经理,不管你做任何产品,张小龙的思维方式你都应该学习与了解一下。


刚好张小龙在今年的演讲中提出了“社交阅读”的新概念,并把这个新概念直接落地到了微信7.0的新功能“好看”上。说实话,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个功能有多好,也不觉得这个功能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阅读习惯的改变。


但是听完了张小龙的演讲,我知道我的认知是浅显的,由此也看到了微信推出的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却充满了张小龙的产品主义及思维方式,关于张小龙的思维逻辑,我用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将张小龙设计产品功能过程分为四个层级,如果按照这个层级去设计与创新:


  • 第一层-提出假设:张小龙提出了“好看”这个新功能隐含着一条假设:人的本性是不愿意阅读及学习的。从数据上看,在10亿微信用户的群体中,只有少数人会从订阅号中主动获得信息及学习(从培训经理指南研究的数据看,这个比例小于2.5%)。而更多数的人是在朋友圈中被动的、随机阅读文章或者是学习。这是“好看”功能的一个最重要的产品设计假设(然后可以用数据及其他方式验证你的假设,这也是麦肯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诀窍之一)。


  • 第二层-数据意义:在今年微信之夜的演讲中,张小龙分享了一个重要的数据,对于我们每个人,微信的通讯录中,相比过去增加了110%,但是张小龙通过后台的数据发现一个重要的结论:不管你的通讯录中人数增加了多少(不管你有300个好友,还是3000个好友)你在微信朋友圈中用的时间总量大概是30分钟,而这30分钟的时间内,大部分人会看朋友发的图片、短文或者视频,真正用来阅读文章的时间反而被减少,或许正是这组数据的意义,促使微信上线“好看”功能,将刷朋友圈与阅读学习区分开,让阅读与学习有一个干净的入口-“好看”,如果你想社交就看朋友圈,如果你想跨界学习进入“好看”。


  • 第三层-决策依据:在演讲中,张小龙提到过自己看电影也好、读书也好,有挺多的情况并不是因为自己感兴趣,或者是自己研究的领域,反而是来自于自己可以信任的朋友的推荐。张小龙在这个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交阅读或者是社交算法的概念,包括朋友圈中的“附近餐厅”的功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则而产生的(只有广州的小伙伴才能体验这个功能),关于这个依据,有一句话大家好好揣摩一下, 张小龙在演讲中说:“微信8年的时间,有10亿用户,在本质上微信只是在面对一个人。”


  • 第四层-产品意义:基于上述的三个要素,我猜测张小龙在“好看”这个看似很小的微信功能上,试图在重新定义我们的阅读习惯,由此倒推“好看”的产品的意义在于:让用户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阅读上,并能为优质内容的生产者,提供很好的支持与入口。同时,张小龙也期待“好看”功能能够为用户的兴趣打开另外一个窗口,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则是来自微信的核心理念:基于朋友圈及社交的算法——熟人推荐。张小龙试图让“熟人推荐”这一朴素的社交模式,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


总结:通过分析张小龙“好看”功能的设计,我们可以抽象出张小龙在设计产品功能上的四个思维层级,分别是:假设层、数据层、依据层、意义层。当然这四个维度也构成了简单的思考模型与工具,对于高管的意义,可以直接把这四个维度翻译为四个问题,来评价新产品或者新功能,或许你可以这样提出问题:


  • 这个产品|功能设计的重要假设是什么?——你用什么来验证你的假设?

  • 这组数据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 决策做这个功能或者产品的依据是什么?

  • 产品|功能为用户带来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那么是否“假设、数据、依据及意义”就是张小龙设计与创新产品的真正思维过程呢?我不是产品经理,我无法确定,当然或许真的有机会对话张小龙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但是透过张小龙对微信“好看”功能的解读来看,这个层级的思维过程对于我们设计与开发新产品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其实上述的分析过程,就是对“张小龙”经验分享的一个抽象与提取的过程,也是构建知识图谱过程中的一种方法。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去看,一方面组织内部可以做类似主题的经验分享,另外一方面也需要由知识架构师与学习设计师将这些经验抽象为结构性的显性知识,这将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智慧沉淀的过程,非常遗憾的是被很多公司所忽略。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