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职场提升

毕业4年月入20万:职场上混的好的人,都遵循这8条高成长定律

2018-09-18 5935 16 0 0 来源: 智策人力资源

我一直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工作和学习,然后赚更多钱?


谈钱很土,但我还是要谈的。


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这个阶段所有的学习成长工作说白了都是为了多赚点钱,给自己和家人过更好的生活。


如何工作和学习,这个问题太重要,因为我发现 80% 的人都不会工作,不会学习。


我毕业 4 年,北漂 4 年,发现周围的大多数人都很有上进心,也很努力,工作加班加点,尽心尽力,晚上回到家还要听课看书学习各种技能;


有些朋友周末还要去参加各种线下分享、课程,提升自己;


但总是收获很小,工作学习两三年,做不出成绩,看不到成长,最直观的就是,没赚到啥钱,工资也一直上不去。


不是努力没用,更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大家都不会工作,不会学习。


有个词我非常喜欢,叫“学习学习再学习”。


很绕口,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学会怎么学习,然后再去学习。


其实工作也是如此,要先学会怎么工作,再去拼命,否则就只是耗命。


所以,当你还不会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先刹一刹车,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真的会学习么?我的学习方式出啥问题了?我过去一年的工作方式是高效的么?我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呢?


所谓抓问题抓本质,所谓解决主要矛盾,就是这个意思。


我今天就耽误你一点时间,聊一聊我的工作、学习和成长经验,相信能给你一点启发。


我毕业这四年,虽然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总体来说,我的成长速度应该比80%的同龄人要快一点。


我就跟你讲讲这 3 年我一路走来沉淀下的最重要的 8 条高成长定律。


01

新进入一个行业

先摸清这个行业本身


我们都知道,新进入一个行业,速成为高手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快速入门是绝对有可能的,也就是先快速摸清这个行业本身。


怎么做?主要有两点:


第一,快速熟练掌握这个领域的最少必要知识。


快速把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搭起来,快速的织出一张网来,哪怕这个网的每个洞都很大,那也比没有网强。


有了知识框架之后,你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就不会无处安放。


我入行新媒体之后,首先就是每天看大量的运营干货,把这个行业的粗略框架搭出来;


比如新媒体是什么,它和传统媒体关键不同是哪几点,做好一个公众号最重要的是那几点;


影响一篇文章能否成为爆文的关键点有哪些,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编辑最重要几个底层能力是什么,等等;


先把这些梳理出来,你就不会慌,至少你知道劲该往哪使。


第二,快速做到对这个行业“有感觉”。


怎么做到有感觉?恶补这个领域的常识。


我在为谁提供内容,这个行业、这些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没感觉。


虽然之前也用微信、微博这样的互联网产品;


但我对创业、投资、商业、互联网等一无所知,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看到 VC、LP、BP 这样的术语就吓得赶紧百度一下;


这个行业如雷贯耳的大佬名字,我看到都不知道他们是谁。


所以,仅仅会新媒体知识,做不出个屁内容。


我开始疯狂的阅读这个行业的优质账号,比如36氪、虎嗅网、i黑马等;


这些好日更三次,一天十几篇文章都不够我看的,我还要翻历史消息看,翻它们官网看。


看这些东西,不能按照自己喜好来,看到看不懂的也要硬看,不懂的词就去查资料;


每天就泡在这些内容里,吃饭看,上厕所看,地铁上看,不知道坐过站多少次。


当时这两件事就是我工作的关键突破口,所以我一入行不是先混群、混圈子、拜大咖、请牛人;


而是死磕自己,混再多圈子,这些该学的东西别人也不能替你学。


这样的效果也很明显,我很快就在公司从纯小白编辑做到了能写爆款文的编辑,之后的进步更快,为什么呢?


因为我打下结实的底子,我先拼命摸清了这个行业,然后再去拼命的工作。


这条定律适合你做所有工作,我的知识星球上线不到一个月,已经成为头部星球,也是因为我对星球这个平台、玩法有大量的研究。

02

永远都要建立做事的优先级

除了最重要的事,其它都不重要


如果你问我如何高效工作,我第一个要跟你说的就是:高效工作源于高效的注意力分配;


不用动脑子的工作迅速干完,把时间专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你最好把这句话刻在脑子里。


为什么呢?你先问自己,你一天8个小时上班,真正产生价值的事有多少?


不用太动脑子、没价值的事又浪费了你多少时间?


行业不同,工作不同,但我相信你的工作内容里也一定有很多这种必须要做又不太用动脑子的工作吧,那怎么办?


记住,以最快最快最快的速度把这些事情迅速干掉!


别多浪费一分钟时间,然后把时间用在对你的成长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别等着领导安排,自己去找。


我记得当时每天统计竞品数据,我就不信做这个非得用我半小时;


我给自己掐表,每次做都想提速,后来我搞定这个工作只需要五六分钟,一顿操作猛如虎。


你给老板打工,老板是在购买你的时间啊,你省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都是赚到的;


做这种事千万别磨洋工,否则你坑不了公司,你只能是坑自己。


提高工作的效率,不是为了早下班,而是要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除了最重要的,其它的都不重要,搞定一件事就是要甄别关键任务,影响一件事成败的可能就那几个关键节点;


要把 80% 的时间投入到影响成败的 20% 的关键节点上,时间和注意力,从来都不应是均分的。


看完这一点,你花一分钟反思一下:你平时上班,平均每天在没有含金量的工作上浪费了多少时间?

03

别只看牛人的风光

去研究他们的过去

一个人的来路,决定了他的去处


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不少大咖,出来分享自己的成就时你羡慕的不行,大家都讲牛逼的事迹,不讲苦逼的经历,说实话也是大家爱听牛逼的事儿。


我想分享给你的是,所有的去处,都跟来路有关,我这个行业里比我牛逼的人太多了,但我不羡慕,我知道人家背后付出了多少。


我学习牛人,很少盯着人家风光的一面去看,我会去研究这个人最初是怎样的,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他,然后从中找到真正的启示。


人都喜欢比较,一比较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


我告诉你怎么比较,别拿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别人比,拿现在的自己和别人的过去比,拿三年后的自己和别人的现在比。


这句话很绕口,你好好琢磨哈。


希望这条对你有启发。

04

千万不要通过否定别人

来进行自我安慰


承认别人很优秀,是件很难的事:


别人升值加薪快,你说人家只不过是进入公司早,会搞同事关系,会拍领导马屁;


别人混得好,你说人家有背景有资源,条条大路通罗马,人家只不过是生在罗马了;


别人公众号做得大,你说人家就是做得早,赶上了平台红利,要是现在做,不一定比你强;


你可能想,这样说没道理么?


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每次大脑条件反射的说这个的时候,你就停止了学习,你不去学习除了这些,人家还做了什么。


很多人为什么对此乐此不疲?


因为轻易否定别人是最不用动脑子的事,但除了自我安慰,你还能得到什么?


我经常给一些做号的朋友说,别动不动骂人家追热点、写鸡汤、标题党,这些大号能做到今天绝对不止是这些;


这么多好的学习对象你不学,专门挑别人毛病,那咱们不是傻么?


是的,人家是有缺点,但那有怎样?


咱们的缺点不比人家少,咱们如果真瞧不上他们,最好就是把他们好的东西都学来;


咱做得更好,像个坏人一样努力,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你瞧不上的人就得了。


李笑来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努力反省一件事:不由自主的鄙视他人。


其实这只不过是人的一种自我安慰手段:人们往往必须为自己的不足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那便是一种承受不了的痛。


这几年,我也一直这么要求自己,尽量少的抱怨、鄙视、否定,时间那么宝贵,花在这上面干嘛。


当然,浪费时间只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当你鄙视、否定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你就基本不可能从中学到东西了,这才是你真正的损失。


学习是一种选择,成长是一种意愿,不在于客观的物,而在于主观的你。


05

永远要告诉自己

我在为自己工作


时刻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在为我自己工作,不是在为老板工作。


很多人会说:废话,我当然知道工作是为了自己。


心里是很明白,但行动不会骗人。


否则为什么每个公司都有那么多混日子的?


有很多人会把完成份内的工作,当成自己唯一的目标。


同样的工资,他们更愿意做难度更小的工作,同样的工作,他们更愿意找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完成。


所以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不是做好,更不是做到极致,而是做完就行,因为做完就可以交差了,工资一分不会少,我为什么要那么拼命?


领导安排一些额外的工作,我们第一反应很多时候也不是做这个我能不能学到东西,而是做了有额外的钱拿么?


加班有加班费么?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份工作,要赚两样东西,赚钱和赚能力。


成长即财富,这句话从来不是句空话。


很多时候,我明知道做到更好也不会有额外奖励,多做一些也不会给你零算钱;


但只要这样做有价值,我还是会去做,这不是为了让老板满意、夸你,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赚钱是当下的、即时的,赚能力是长期的、延时的,是真正的放长线钓大鱼。


为什么有的同事,今年跟你做一样的工作,拿一样的钱,明年人家就飞了,而你飞不动,道理就在这。


06

思考每一项工作的本质

谋定而后动


多数人为了避免思考,而愿意做一切事。


这句话太漂亮了。


很多人努力没有成效,就是因为不思考,老板给你一项任务,啥都不想就干上了。


比如,老板给你一个任务。


你吭哧吭哧干了一下午,又是扒数据,又是做PPT,各种数据详尽有条理,交上去就被老板痛批一顿。


为什么会费力不讨好?


因为你的拼命干活之前没想认真思考这个工作的本质:老板要这个数据,他到底是想要什么?


目的是什么?


目的没想清楚就开干,很可能是瞎忙。


拿到一个工作任务,先思考它的本质是什么,以终为始,绝不吃亏。


公司推新产品,让大家发朋友圈,很多人简单拍个照就发了,也不认真写两句文案,忘了做这件事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只知道发了朋友圈就是完成任务了。


周五了老板让你写个周报,然咱们就把这一周的工作给流水账一样罗列一下就发邮件了。


做周报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让你做周报,根本没想过,做了跟没做一样。


学习也是一样,我看有人发朋友圈,说从今天起,必须要每周读一本书,附一张照片,上面一大摞书。


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为了赶进度,为了完成数量任务,最后囫囵吞枣的读完,图啥呢?


什么很多人读了书说没啥用,抱歉你没读书,你用眼睛扫描了一遍。


说回工作。


平庸的员工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完成,优秀的员工都会先思考这个工作的本质是什么;


然后目的导向的去倒推这个工作应该怎么做,这样做,做完了基本目的也就达成了。


所以,咱们要避免无效工作,避免低品质勤奋,思考每一项工作的本质,带着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谋定而后动,扎扎实实的推进、完成、成长。

07

重视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


我是学文科出身的,高中时要背诵各种概念,被各种概念伤透了,也对概念各种瞧不上,觉得那东西除了应付高考就没什么卵用了。


但这几年我发现我彻底错了:不是概念没用,而是我没有去用。


最近我看水库论坛的欧神写的书更是深有体会;


人家文章写得好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很多概念真是研究透了,顺手拈来给你把很多复杂的事情讲得明明白白大彻大悟的。


掌握概念,绝对是一个硬功底。


我特别佩服的李叫兽、李笑来、罗振宇、成甲,我发现他们都是长年累月的去各种重要概念和方法论进行研究学习。


对于概念的重要性,李笑来说过: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我常常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用两个标准来判断。


一是他脑中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存在?


二是那些概念之间又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存在?


08

升级认知的目的,是行动

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替代行动


把 1% 的认知付诸 100% 的行动,远胜于把 100% 的认知,付诸于 1% 的行动。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很多学员每天会看大量的干货,然后又听很多线上课、线下课,每次听完心里那个激动:讲得太好了!说得太对了!我都明白了!


为什么回到工作上,并没有什么卵用。为什么吭哧吭哧学了一年,能力也没什么长进?


因为你长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不能自拔,而忘了持久而踏实的去行动啊。


这两年,“刷认知”这个词特别流行,因为刷认知很容易让人产生快感,就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变聪明,感觉萌萌哒,这就是刷飘了。


罗辑思维做了个“得到”,但“刷到”,并等于“得到”。


“刷到”距离“得到”,隔着你持久而自律的行动。


我一直提醒自己:少用自己学到了什么来安慰自己,多用工作上的真实成绩来验证自己。


只要你智商在线,都能明白


如果你能长期的做到刷认知+持续的行动+持续的反思,你一定会成为你那个领域的高手。


以上就是我这三年工作学习成长沉淀下来8条心得,希望至少有一条对你有用。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