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华为的第二个10年,从泥坑中爬起来的圣人

2020-02-16 6878 14 0 0 来源: 华夏基石e洞察

 张强,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绩效改进副总监,光学博士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作者原创投稿,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1987年成立的华为,是一家无资本、无背景、无技术、无人才的民营企业。通过有效管理人才,持续均衡地加强市场、研发和制造等环节的竞争力,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华为从众多强大的国内外竞争对手包围中脱颖而出,到1998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89亿,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通信制造企业,取得了创业阶段的成功。(链接:《华为的第一个10年,从实力最弱到最后的赢家》)


在创业成功的基础上,华为的第二个10年经历了从信心满满到华为的冬天、再到走出困境的波折,持续提炼并完善华为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管理变革、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终于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技术导向到客户需求导向的成功转型,从泥坑中爬起来的华为,终于看到了成为世界级公司的曙光:


2008年,华为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

根据Informa的咨询报告,华为在移动设备市场领域排名全球第三。


2008年6月13日,华为公司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网络产品线奋斗大会上的讲话《华为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中总结说:


我们廿年走过了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我们经历了多少失败与痛苦,但我们始终坚信‘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泥坑中爬起来的都是圣人’。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锻炼起一代坚强的华为人,我们才赢得了今天的曙光。


01

华为第二个10年成长之路


华为第二个10年成长之路,经历了从信心满满到华为的冬天、再逐步走出困境的一波三折,从泥坑中爬起来的华为已经变得更加坚强,也更加强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应该成为华为优秀员工的座右铭。”(2017年4月18日,任总在战略预备队座谈会上的讲话《每个人都要进步,时代不会保护任何人》)


1. 信心满满


任正非在创办华为10年并取得一定成绩之际,进行了系统的反思与总结,准确地认识到了管理进步是公司成长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据此得出了乐观的结论:

“华为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有什么东西可以继续保留,有什么东西必须扬弃?我们又能从业界最佳吸收什么?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又如何在创新的同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一个企业的内、外发展规律是否真正认识清楚,管理是否可以做到无为而治,这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员工不断探索的问题。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可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任正非,1998年3月28日,华为人报:《管理的民主和自由》)

在任正非深刻反思、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华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华为人完全有理由对二次创业成功信心满满:

1998年3月23日,历时数年、八易其稿的《华为公司基本法》(注:以下简称华为基本法),最终获得通过并开始实行,统一了华为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对华为企业文化的认识,为华为二次创业做好了思想准备;

1998年8月,华为与IBM合作启动了“IT策略与规划” (ITS&P) 项目,开始规划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变革和IT项目,其中包括了集成产品开发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供应链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等项目, 将打破华为以部门为管理结构的模式、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为华为转型为世界级公司夯实管理基础。


1999年和2000年,华为延续了高速发展态势,华为人意气风发、走在大路上:

1999年,销售额达到115亿,同比增长29.2%,员工人数达到12000人;

2000年,销售额达到213亿,同比增长85.2%,员工人数达到16000人。


2. 冬天来临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信心满满的华为、理想主义的任正非,在产品决策失误、员工流失危机等内忧外患的接连打击下,遭遇到了华为的冬天:

2001年,销售额255亿,同比仅仅增长了19.7%,是华为1992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以来,销售增长率首次低于20%的一年;

2002年,销售额221亿,同比下降13.3%,是华为成立后30多年时间里,唯一销售额下滑的一年。


1)产品决策失误


2000年左右,IT泡沫崩溃导致通信设备市场低迷,华为更是由于一系列产品决策失误而雪上加霜,进入了华为的冬天。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时代,主要有两种制式:欧洲的GSM和美国的CDMA IS95/CDMA 1X。华为押注GSM ,不仅过早地放弃了CDMA,更是战略性地错过了中国市场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小灵通。


华为押注主流通信技术GSM,却面临着国外竞争对手的全力打压:

1998年,华为就研发出了GSM产品,但因技术与国外产品相比不够成熟,在国内重点市场上始终无法取得突破;

1998~2002年这一段时间,是中国通信市场疯狂扩张的阶段,中国移动正密集建设GSM网络,仅广东省扩容订单量就高达上百亿;但是各跨国公司已经摸清了华为低价竞争的套路,只要华为研发出某款产品就立即开始降价,使得华为的产品失去竞争力而一无所获。


华为在GSM技术上投入了16亿搞研发,因此不得不过早地放弃了CDMA技术,从而失去了CDMA产品机会:

2000年,华为预计中国电信将获得 CDMA 牌照,为此集中力量开发出CDMA IS95,结果中国电信未能获得CDMA 牌照,只得采用小灵通技术,华为 CDMA IS95 项目组随后关门大吉,转而关注更新的 CDMA 1X 标准;

2001 年,联通启动 CDMA 项目,一期招标采用 CDMA IS95 标准,华为因为过早放弃了CDMA IS95,而在基站侧颗粒无收;

2002 年,联通 CDMA 二期招标中终于采用了 CDMA 1X 标准,华为尽管在商业和技术评估上都排名第一,但是最终结果还是一样:颗粒无收,因为地盘在第一期招标时就已经被瓜分完毕,二期招标只是走一个形式而已。


华为误判形势,战略性地错过了中国市场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小灵通,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1998年,没有获得CDMA牌照的中国电信,不得不采用华为看不上的、落后的小灵通技术进入移动市场;

2000~2003年,作为中国市场上的一个“机会产品”的小灵通获得了持续增长,中兴通讯和UT斯达康凭借小灵通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并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3G研发领域,对华为未来的主要业务形成了竞争压力。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时代,主要有三种制式: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TD-SCDMA。


任正非认为WCDMA是欧洲标准,与GSM一脉相承,必定是3G市场最大的蛋糕,为此不惜投入数百亿美元、几千人的研发队伍专攻WCDMA方向,颇有些豪赌的架势。


华为做梦也没有想到,信息产业部居然决定由最有钱、用户最多的中国移动来建设TD-SCDMA,而且只给一个牌照,与华为以WCDMA 为主、TD-SCDMA为辅的设想大相径庭。


2006年12月18日,任正非在国家某大型项目论证会上的发言:《实事求是的科研方向与二十年的艰苦努力》中,痛苦地回忆说:

“由于对市场形势和发展的判断失误,我们错失了很多可以获得收益和利润的市场机会;由于没有准确判断泡沫带来的低谷,对局部市场和产品的盲目乐观,造成了5亿元的器件库存和积压;NGN至今亏损超过10亿,3G至今亏损超过40 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投资。”


2)员工流失危机


系列产品决策失误,导致华为从高速成长中突然跌落,这是华为年轻员工既没有想到过、更没有遇到过的挫折。一时间,华为人心浮动、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仅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而且许多在职员工也已经是“精神离职”:身还在、心已远。


任正非预见到了华为的冬天,却依然无法阻止冬天的来临和员工的离职: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

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任正非,2000年底,华为人报《华为的冬天》)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华为尝试推进的内部创业活动,引发出了更大的危机。


2000年,华为启动了“内部大创业”活动,因为很多老员工业务能力很强,但思想观念却跟不上华为“建立流程化组织,打造职业化队伍”的管理变革要求,他们天生是当小老板的料,把这些老员工转变为华为的经销商,一方面可以减小内部管理变革的阻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老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双赢。


当时最受任正非器重,被华为人默认为“接班人”的李一男,也主动加入到了这次内部创业大潮中:

2000年,李一男带着从华为拿到的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北上创建港湾网络;

2001年,港湾网络获得了近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并采用高薪和期权等诱惑,吸引到上百名华为研发和市场体系核心骨干加盟港湾,当年就通过销售华为设备和港湾产品获得了约2亿元的收入;

2002~2003年,港湾网络的目标不再是做一个华为的产品代理商,开始开发与华为直接竞争的产品,演变成了“离职高管+风投基金伺机KO老东家”的故事,并被许多华为员工效仿,严重动摇了华为的基业。


2006年12月18日,任正非在国家某大型项目论证会上的发言:《实事求是的科研方向与二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失望而痛苦地回忆说:

“2001年开始的网络泡沫,市场急剧下滑和萎缩,尤其是2002年,华为深深地感受到了严冬的寒冷和彻骨。那一年,我们公司的销售是负增长,很多员工因为暂时的不利处境,纷纷离开了;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不少离开公司的员工离开的时候带走了华为公司的源程序、设计原理图等核心商业机密信息,在外面或自己开公司或有偿泄漏给同业者进行仿制。这种零成本、无投入的仿制,在市场上还全面形成了对华为的正面竞争,几乎造成华为公司的灭顶之灾。”


3)“内心之火”是华为走出困境的关键因素


在2002年华为濒于崩溃的最困难时期,以任正非为核心的华为高层管理团队并没有动摇,而是团结一心、意志坚定,用内心之火点燃了华为全体员工的生命之光、照亮了茫茫黑夜中的路程,这是华为最终能够走出困境最为关键的因素。


2019年5月20日,任正非在接受德国电视一台的纪录片采访时,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我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召开了400人的高级干部大会,学习了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战争论》里面有一句话:‘什么叫领袖?要在茫茫的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燃烧,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好,现在该我们把心拿出来,照亮队伍前进,巩固队伍信心。”


3. 走出困境


2003年起华为开始走出困境,重新步入快速增长通道:2003年,销售额317亿,同比增长43,7%;2004年,销售额462亿,同比增长45.7%;……


2008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达到1252亿,华为在第二个10年里,完成了销售额从100亿到1000亿的突破。


华为能够快速地走出困境,主要是得益于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技术导向到客户需求导向这两大成功转型。


1)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

 

华为从国内商场到国际市场的成功转型,可以划分为播种期、耕耘期和收获期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1999年,为海外市场播种期。早在1996年,随着国内电信设备市场增长速度的逐渐放慢,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先知先觉的华为开始试水国际市场:

1996年,华为的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打入香港市话网,迈出了华为进军国际电信市场的第一步;

1996年,华为成立海外市场部,抓住中俄达成的战略协作伙伴这一国际关系变化中隐藏的商机,开始进入独联体市场。


第二阶段,2000~2004年,为海外市场耕耘期。2000年,耗费了华为巨资的GSM和WCDMA业务,因为在国内受到跨国公司的围追堵截、拿不到订单而步入华为冬天之际,华为不得已大规模地转战海外市场以寻求生存空间。


2000年12月27日,华为在深圳五洲宾馆,为即将出征海外的将士举行送行大会,“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会议主题,展现出华为人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会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大幅标语,又充满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华为人为了生存、,无反顾地踏入了茫茫的“五洲四洋”……;

 2001年,海外销售额3.28亿美元,同比增长156.3%;

2002年,海外销售额5.52亿美元,同比增长68.3%,而在2001~2002年间,全球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下降了50%;

2003年,海外销售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90.2%;

2004年,海外销售额22.8亿美元,同比增长117.1%。


第三阶段,2005年以后,为海外市场收获期。2005年,华为拓展国际市场的持续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海外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销售额。


2005年,海外销售额32.8亿美元,同比增长43.9%,达到销售额的58%,首次超过国内销售额;

2006年,海外销售额54亿美元,同比增长64.6%,占销售额的65%;

2007年,海外销售额1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3.3%,占销售额的72%;

2008年,海外销售额174.75亿美元,同比增长51.7%,占销售额的75%。


华为在国际舞台施用“毛泽东思想”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再次复制了在国内市场的快速成长奇迹。


首先将华为的产品和技术推广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然后慢慢向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挺进,为华为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006年9月4日,任正非在苏丹、刚果、贝宁代表处员工座谈会上的讲话:《上甘岭是不会自然产生将军的,但将军都曾经是英雄》中,深情地对华为海外员工说:

“首先我代表董事长、代表EMT成员,向奋斗在海外的全体员工问好,表示致敬。应该说这十年来,你们的奋斗,挽救了公司。如果没有你们的奋斗,公司现在可能已经不存在了,公司是非常感谢你们的。

十年前(1996年),公司走向海外的时候是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客户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见到客户。

董事长是第一个踏上拉丁美洲的,我也是很早踏上非洲的。

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如果我们不出来,后来我们遭遇了小灵通没有做(虽然小灵通做与不做,正确不正确让历史来评价,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财务生命);CDMA国内又没有选用我们的;手机在国内我们没有及时得到许可;如果我们只坚持在国内奋战,我们公司现在可能已经不能苟延残喘,不可能有今天这个局面。

所以大家背负着公司的希望走向海外,做出了许多牺牲,终于实现了救公司于生死存亡的理想,在这个行业中我们生存下来了。

所以就这一点,我代表公司对大家表示深切的感谢。

也对你们的家人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牺牲与支持,华为也不会成功的。”


2)从技术导向到客户需求导向


一系列产品决策失误将华为拖入了冬天,但极其善于总结反思与自我批判的任正非,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的应对之道:从技术导向转向客户需求导向。


“过去公司长期是技术导向,我们做了一个产品,就对客户说多好多好你来用,但是我们又是以多少次失败而告终。

现在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客户需求才是我们产品发展导向。我们发展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客户服务。

为什么要为客户服务,只有客户给我们钱,因此对客户要最好。因此,产品的技术导向是充分满足客户需求。”(任正非,2003年5月25日,华为管理优化报《在理性与平实中存活》)


华为的CDMA 1X和WCDMA并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因为技术太先进,失去了国内市场;而竞争对手的CDMA IS95、小灵通和TD-CDMA虽然技术落后,却更能满足客户当时的需求而赢得了国内市场。


自身的惨痛经历,以及对其他公司的统计分析,让华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产品技术创新仅仅是手段,满足客户需求才是最终目的,手段只有为目的服务才有存在的价值。

“IT泡沫破灭的浪潮使世界损失了廿万亿美元的财富。从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几乎 100%的公司并不是技术不先进而死掉的,而是技术先进到别人还没有对它完全认识与认可,以至没有人来买,产品卖不出去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丧失了竞争力。许多领导世界潮流的技术,虽然是万米赛跑的领跑者,却不一定是赢家,反而为‘清洗盐碱地’和推广新技术而付出大量的成本。

但是企业没有先进技术也不行。华为的观点是,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华为要保持技术领先,但只能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领先三步就会成为‘先烈’,明确将技术导向战略转为客户需求导向战略。

通过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这些解决方案引导开发出低成本、高增值的产品。盲目地在技术上引导创新世界新潮流,是要成为‘先烈’的。为此,华为一再强调产品的发展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

以客户的需求为目标,以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客户的需求,技术只是一个工具。新技术一定是能促进质量好、服务好、成本低,非此是没有商业意义的。

……

我们认识到自己错了,及时调整追赶,现在已经追赶上了,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使用,在中国重新获得了机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都接纳了我们,例如中国移动的T网全部是我们承建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NGN网。”(任正非,2004年4月28日,在广东省委中心组“广东学习论坛”报告会上作的专题报告《华为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从技术导向转向客户需求导向的华为,不仅重新获得了国内市场机会,而且在国际市场也有了更大的进展:华为获取中东市场和突破欧洲市场,堪称通过满足客户需求而获得成功的2大经典案例。


案例1:华为获取中东市场


HAJJ是穆斯林最神圣的宗教仪式,也是世界上最盛大的集会。在朝觐期间,聚集在麦加城仅10平方公里朝觐区域内的人数超过500万,单位区域内人口密度相当于平时的数十倍。


华为2005年第一次参加HAJJ保障,就以其领先的解决方案、稳定可靠的网络设备和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成功完成了HAJJ的通信网络保障,为华为在中东地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并进一步扩散开来。 

“对沙特HAJJ的保障,使自我批判的成果获得辉煌,改变了世界技术发展的历史,也改变了我们核心网的发展方向。至此以后,我司核心网席卷全球,到2008年6月30日止,有线核心网销售了2.8亿线;GU核心网销售了8.3亿用户;CDMA核心网1.5亿用户。其中移动核心网新增市场占有率43.7%;固定核心网新增市场占有率为24.3%,均为世界第一。”(2008年9月2日,任正非在核心网产品线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

案例2:华为突破欧洲市场


华为通过分布式式基站和2G/3G兼容算法等产品技术创新,一举解决了基站选址困难和节省设备升级成本等两大客户痛点,从而赢得了欧洲市场。

“在欧洲市场的突破得益于SingleRAN,这个产品的做法来自于一个数学家,他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他把2G和3G的算法打通了,然后2G和3G可以合成一个设备,体积至少降一倍,重量降一倍,成本下降一倍。欧洲最大问题是没有铁塔去安装太重的设备,欧洲旧房子很多,只能在房顶上安装,设备一定要轻。我们发明SingleRAN以后,分布式基站一下子获得了欧洲的欢迎,欧洲就购买我们的产品。” 2019年7月23日,《任总接受BBC纪录片采访纪要》


3)客户需求导向的胜利


华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转型,极大地拓展了生存空间。正是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有力地牵引华为走出了困境。


通过从技术导向到客户需求导向的转型,华为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华为完全有理由期待明天会更好!


02

华为第二个10年成功之道


华为第二个10年的成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提炼并不断完善核心价值观,统一了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认识,极大地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共度时艰、同心同行;

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了“企业间的竞争,说穿了是管理竞争”,坚持进行管理变革、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1.     华为核心价值观演变


任何企业的文化基因,都会深深地烙上该企业创始人的印记。华为核心价值观,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着任正非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


任正非出生于教育家庭,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还曾任中学校长。知识就是力量,是父母给他灌输的核心价值观。2001年2月8日,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回忆起文革期间正在上大学的他,偷偷回家看父母后离别时的情形: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临走,父亲说了几句话:‘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1998年以前,响应党中央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任正非和那个时代的柳传志、张瑞敏等企业家一样,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产业报国,科教兴国”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把国家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华为基本法


在华为核心价值观演变过程中,1998年发布的华为基本法,是第一个里程碑性质的事件,在两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华为开始有了自己明确的使命和价值主张,用于统一华为员工的思想和认识。在华为基本法的开篇部分就明确地定义了:“追求、员工、技术、精神、利益、文化和社会责任”等七条核心价值观,解释清楚了华为的愿景、使命,以及“华为是谁,华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为了可持续发展,要用10年时间使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通过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强化职业化管理,把任正非的华为,变成华为的任正非,让制度和规则守望华为,而不是让任正非守望华为。这也是接下来10年里,华为持续进行管理变革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1998年,任正非在《正是浪费造就了华为》一文中总结说:

“华为公司已经确立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被广大员工所接受。我们以前说的做不到,或是做到了却要打折扣,现在开始说的和做的差不多了,比较吻合一致了,比较能够自圆其说了。

我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所确定的我们企业内在的组织流,经过不断自我优化自成体系,一旦能自圆其说之后,即使现在的领导人不在了,这个组织流也不会终结,仍将如长江长流不息。新的企业后继人,势将顺应、继承和管理这个组织流永远长流下去,我们的华为公司怎么会垮掉呢?我坚信华为红旗永不倒!”

2)与国际接轨


华为基本法明显带有中国特色。华为的冬天之后,华为开始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转型,从技术导向到客户需求导向转型,华为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开始与国际接轨,并且更加强调客户意识。


2004年4月28日,任正非在广东省委中心组“广东学习论坛”报告会上作的专题报告《华为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更新了华为核心价值观:

“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蕴涵着华为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战略。

华为公司的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战略是四个方面:

1.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2.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持续管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

4.与友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


比较1998年华为基本法定义的核心价值观,与2004年更新后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


华为基本法明显带有中国特色,有着较深的任正非个人痕迹,那些稍显突兀的话就是典型的任氏语言: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


更新后的核心价值观蕴涵着愿景、使命和战略,对华为的企业文化进行了提炼与升华,更为简单、聚焦,与国际接轨。


华为基本法用得最多的词是“我们”,核心价值观七条合计643个字中,“我们”就出现了9次: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我们坚持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方针……

更新后的核心价值观,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客户”,短短245个字中,“客户”就出现了6次。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战略是: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我们”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由“我们”变成“客户”,这是一个重大转变。过去,华为总是在讲:我们要干什么,我们怎么做,我们主张什么,我们坚持什么;现在,华为由“我们”转向“客户”,这不仅是思考基点的转变,使得华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发生了转变;而且回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支撑了华为的可持续发展。


3)核心价值观是华为的一大致胜法宝

 

通过核心价值观统一员工思想,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是华为能够历经波折、走出困境的一大法宝。


2008年6月13日,任正非网络产品线奋斗大会上的讲话:《华为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中总结说:

“挫折和磨难,始终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复杂而艰苦的研发经历,一定会使我们的生命放射出光芒。在这廿年的痛苦磨难中,我们终于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它使公司慢慢走出了困境。”


2.     华为管理思考与管理变革


华为在对管理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持续进行管理变革,不断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则是华为能够走出困境、持续发展的另一大法宝:

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将“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等三个环节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落到实处,解决人做事的动力问题,体现的是“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流程性组织,构建完整的流程体系,将“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落到实处,解决做事的效益问题,体现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1)华为管理思考


1)华为的困惑

 

1998年,创业10年的华为已经成为了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的“领头羊”,却陷入了成长的困惑之中,华为与世界级企业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管理上存在的短板日益制约华为的业务发展:

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同时,毛利率却在逐年下降;  

客户需求与华为解决方案的差距在扩大,而且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变再变;  

产品开发周期是业界最佳的两倍以上;

有相当一部分研发资金所支撑的产品,在上市之前就被取消; 

新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也一直徘徊不前……


华为基本法虽然阐明了华为的追求和愿景,却还没有找到实现愿景、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的途径。


“第一条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2)向美国人民学习


1997年年末,任正非带着华为的困惑,到美国访问了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了解了这些世界级领先企业的管理。IBM通过管理变革走出困境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任正非,促使他下定决心、不惜代价地从IBM引进管理咨询: 

“IBM是昔日信息世界的巨无霸,却让一些小公司‘作弄’得几乎无法生存,以至92年差点解体。为了解除困境,励精图志,IBM重新走上改革之路,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们在IBM整整听了一天管理介绍,对他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赏,对项目从预研到寿命终结的投资评审、综合管理、结构性项目开发、决策模型、筛选管道、异步开发、部门交叉职能分组、经理角色、资源流程管理、评分模型……,从早上一直听到傍晚,我身体不好,但不觉累,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由于长期处于胜利状态,造成的冗员,官僚主义,使之困难重重。聪明人十分多,主意十分多,产品线又多又长,集中不了投资优势。又以年度作计划,反应速度不快。管理的混乱,几乎令IBM解体。华为会不会盲目乐观,也导致困难重重呢?这是我们访美的目的。”(任正非,1998年初,《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

3)在理性与平实中存活


在IBM管理咨询专家的帮助下,任正非结合华为的管理实践,并通过系统、全面而冷静的思考,终于确定了华为发展的商业模式,明确了华为管理变革的方向。

“公司的宏观商业模式是: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

公司发展的微观商业模式就是一部分有效和谐的方法论,完成企业管理诸元素从端到端、高质、快捷、有效的管理。……

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商业模型,以及基本完成了流程化的建设,那么我们就要下力气去提高管理效率。”(任正非,2003年5月25日,华为管理优化报《在理性与平实中存活》)


(2)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华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春波,1997年5月18日在《华为人》报发表《全力创造价值,科学评价价值,合理分配价值——〈华为公司基本法〉辅导报告之二》,创造性地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总结为相互连接、相互驱动的三个环节: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


华为结合自身实践,持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逐步搭建起了能够实现“全力创造价值、科学评价价值、合理分配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堪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体系中,科学评价价值是关键环节,因为只有真正地做到了科学评价价值,才有可能合理地分配价值,进一步牵引员工全力创造价值,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997年,华为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滞后制约了公司的发展,从美国合益HAY引进职位与薪酬管理体系,建立起了岗位等级与薪酬水平的对应关系,即“以岗定级,以级定薪”。


1998年,华为引进英国任职资格管理体系NVQ,明确了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关系,不仅解决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问题,而且还建立起了科学的薪酬体系,形成了“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的薪酬管理16字方针。


在实践中,华为发现任职资格管理工作量很大,但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


一方面,为了建立任职资格管理体系,需要制定任职资格标准,首先划分职位族,然后划分职位大类、职位小类,接着还要划分级别,而且每个级别的任职资格标准的分界线非常难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另一方面,员工的任职资格或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绩效来证明和体现,否则就如同“茶壶中饺子”一样:中看不中用。


后来,华为在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中加入了绩效要素,这个问题才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2001年,华为从IBM引进个人绩效承诺PBC(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开始推行绩效管理:聚焦于价值创造,引导和激励员工为公司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实现公司发展和员工成长的双赢;


直到2009年,通过绩效管理变革项目,华为才真正完成了向绩效管理的变革升级,形成了完整的价值评价体系:

什么样的员工(任职资格);

在什么样的职位(职位评估);

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业绩(绩效评价)。


2014年10月23日,吴春波在华夏基石e洞察《华为的管理创新逻辑》一文中总结说:


“在华为有三大评价体系:一个是任职资格评价体系,一个是职位描述体系,一个是绩效衡量体系。一个是英国国家的,一个是美国咨询公司HAY的,一个是美国IBM的,都不是华为的独创。华为最大的创新就是把这三者组合到自己的体系中,最后和报酬挂钩。”


(3)建设流程性组织


 华为建设流程性组织的管理变革,是从1998年与IBM合作开始启动的,主要涉及研发管理变革、供应链管理变革、财经管理变革和战略管理变革等4个方面。


时间

销售额

启动管理变革

1998

89亿

集成产品开发IPD变革、财经四统一

1999

120亿

集成供应链ISC变革

2002

221亿

价值驱动业务设计模型VDBD、财经共享中心

2006

880亿

业务领先力模型BLM

2007

938亿

集成财务转型IFS变革


1)研发管理变革


1998年启动的集成产品开发IPD变革,是华为与IBM合作进行管理变革的重点和难点,其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1998年9月20日,IBM顾问系统而细致地阐述了对华为管理问题的十大“美式”诊断,直接触及到了任正非的痛处:

1.缺乏准确、前瞻的客户需求关注,反复做无用功,浪费资源,造成高成本;

2.没有跨部门的结构化流程,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流程,但部门流程之间是靠人工衔接,运作过程被割裂;

3.组织上存在本位主义,部门墙高耸,各自为政,造成内耗;

4.专业技能不足,作业不规范;

5.依赖个人英雄,而且这些英雄难以复制;

6.项目计划无效且实施混乱,无变更控制,版本泛滥……


虽然IBM顾问的十大诊断一针见血,但是经历了1996~1998年销售额快速增长,在中国通信市场上获得短暂成功的华为人,却没有作为学生应有的虚心和耐心。


在IBM顾问培训的初期阶段,许多员工趴在桌子上睡觉,一部分干部也经常迟到早退;有的员工还没有搞明白IPD究竟是什么概念,便质问IBM顾问这套流程是不是适合中国国情、华为司情,甚至直接挑战顾问:


“华为的业务流程比美国企业的还要先进,因为朗讯、摩托罗拉等美国顶尖企业,在中国通信市场上已经被我们打败了。”


为了让在家门口偶然打了几次胜仗的华为人冷静下来,谦虚地、心悦诚服地拜师学艺,1999年4月17日,任正非在华为公司IPD动员大会上进行了训话:

“我们有幸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这就是IBM。华为公司的最低纲领应该是要活下去,最高纲领是超过IBM。所以你们大家认为可不可以学习?


一、不好好学习IPD的人要除名


现在有多少人有新的想法能超越IBM的那些请举手,不要怕嘛,我们可以向你学习。当你去实践过以后,比如也能产生900亿以上美金的产值,我们就应该向你学习,我们就不向IBM学习。而眼前你又没有这个能力,你也没有做到,然后你也觉得自己学习不够认真。


1.没有充分理解而想要改变IPD的人 ,请他出去。


2.那些长期不能理解IBM的IPD改革内涵的人,也请他出去。


在任正非“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强势推进下、在“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管理变革原则指导下,华为IPD管理变革才能够克服重重阻力,得以顺利推进。


2003年12月,IBM顾问完成了为期5年的第一期管理变革准备撤出华为时,华为IPD已经全线贯通,IPD终于融入华为人的灵魂和血液之中,彻底改变了华为人的做事方法:


从产品开发的第一天,从市场到财务、从研发到服务支持……所有责任角色就都参与进来、并在整个过程中行使相应的权力,目标就是满足市场需求并快速赢利。


2003~2008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持续改进,IPD的作用在华为开始逐步显现出来:

研发项目平均周期,从2003年的84周、持续缩短到2008年的54.5周,缩短了54%;

产品故障率,从2001年的17%、逐步减少到2006年的1.3%,减少了92%;

客户满意度,从2003年的79.8分,逐年提高到2007年的85分。


2)供应链管理变革


继集成产品开发IPD变革之后,华为启动了另一项重大的集成供应链ISC变革,华为产品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998年12月,IBM顾问对华为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发现与世界级企业存在很大差距:

订单及时交货率为30%,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0%;

库存周转率为3.6次/年,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4次/年;

订单履行周期为20~25天,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10天左右。


1999年,华为启动集成供应链ISC变革,对标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构造集成供应链,建立起了全球供应网络,使华为的供应质量、成本、柔性和客户响应速度,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有效地支撑了业务的全球大发展。 


2003年12月,IBM顾问再次对华为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

订单及时交货率已达到65%;

库存周转率上升到5.7次/年;

订单履行周期缩短到17天。


尽管与世界级企业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IBM顾问的经验,华为在5年内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非常罕见,按照这个速度,华为将提前抵达跨国公司的门槛。


3)财经管理变革


华为素来崇尚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能力也十分出色。在20世纪90年代,华为财务部一直扮演着“打酱油”的角色,任正非也曾不止一次地说:“我们的财务只是个账房先生”。


1998年,华为开始进行财经管理变革,在毕马威(KPMG)的协助下,华为实现了财经四统一,并通过ERP建立起了财务共享中心。


“整个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实现了制度、流程、编码和表格的‘四统一’,通过在ERP中的财务系统建立了全球财务共享中心,具备在4天内完成财务信息收敛和结账的能力。”(任正非,2004年4月28日,在广东省委中心组“广东学习论坛”报告会上作的专题报告《华为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随着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拓展,传统而粗放的财务管理,越来越成为了制约华为发展的一大阻力。由于华为的财务部门不参与产品定价、成本估算和核算,尽管华为产品质量优越,在海外市场竞标中屡屡夺魁,但是在生产环节中很容易造成浪费,导致成本走高、利润下降,而出现了财务危机:

2003年,利润率还保持着较高的19%,可到了2007年骤降为7%;

2003年,净利润率保持在 14%,2007年则下降至不到5%。


2007年,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任正非曾忧虑地说道:“我们的确在海外拿到了不少大单,但我都不清楚这些单子是否赚钱。”


经过讨论,任正非和华为高管得出结论:要继续向IBM公司学习,不仅要学习IPD等管理模式,更要在财务方面借鉴经验以弥补不足。


2007年,华为与IBM再次合作,启动集成财经转型IFS(Integrated Finance Service)变革,希望通过将财经融入业务的每个环节,使得每一单赚不赚钱、赚多少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实现“加速现金流入,准确确认收入,项目损益可见,经营风险可控”的财经管理变革蓝图,以构建全球化的财经管理体系,支撑华为可持续、可盈利的增长。


2008年,华为财经管理变革初见成效,有效控制成本、降低费用,运营效率显著提升,而且回款状况良好、财务风险得到控制:

销售收入达183.3亿美元,营业利润率13%,同比增长3%;

销售收入增长高于成本增长,费用率由2007年的28.47%降至26.7%;

贸易性应收账款增长低于销售收入增长,贸易性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

截至2008年12月底,现金流已达30.8亿美元。


4)战略管理变革


由于CDMA和小灵通等产品决策的接连失误,从2002年起,华为开始重视战略管理,逐步引进战略管理工具,并在实践基础上持续改进,终于打造出了完整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的方法与平台——业务领先力模型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2002年,华为引入美世(Mercer)的价值驱动业务设计模型VDBD(Value Driven business design),用来制定创新性增长战略;

2006年,华为公司引进IBM的业务领先力模型BLM,IBM是把VDBD模型(左半模块)与纳德尔图斯曼组织变革模型(右半模块),集成在一起成为BLM模型:

以领导力为根本,以价值观为基础;

左半模块达成战略共识,以保证方向大致正确;

右半模块展开战略执行,以保持组织充满活力;

从业绩或机会差距、到市场结果,战略复盘迭代改进。



自此以后,华为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战略机会点,几乎没有较大的战略失误、而始终保持业务领先的优势。


5)华为管理变革支撑了全球化战略


华为通过集成产品开发IPD变革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竞争力,通过集成供应链ISC变革、集成财经转型IFS变革补齐了管理的短板,通过业务领先力模型BLM保证了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有效地支撑了华为全球化战略,必将引导华为成为世界级公司。

“从1998年起,华为系统地引入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的管理经验,在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华为与IBM、Hay Group、Mercer、PwC、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全面构筑客户需求驱动的组织流程和管理体系。华为与IBM、Hay、Mercer、 PwC、德勤、FhG、盖洛普、NFO-TNS、Oracle等公司合作,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论,从业务流程、组织、品质控制、人力资源、财务客户满意度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变革,把公司业务管理体系聚焦到创造客户价值这个核心上,经过不断改进,华为的管理已与国际接轨,不仅承受了公司业务持续高速增长的考验,而且赢得了海内外客户及全球合作伙伴普遍认可,有效支撑了公司全球化战略。”(任正非,2004年4月28日,在广东省委中心组“广东学习论坛”报告会上作的专题报告《华为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03

最艰难的10年是华为最坚实的10年


华为的第二个10年,是华为走得最为艰难的10年。2019年8月20日,任正非在接受美联社采访,Joe McDonald问如果把当前危机和2000年小灵通经历的痛苦相比,怎么看待现在的危机?他答道:


“今天的危机应该只有那时十分之一的压力,因为现在我们对度过危机充满信心,那时的危机是不可知的恐惧。”


 华为的第二个10年,也是华为走得最为坚实的10年:

一方面,经历了华为的冬天,历经波折而初心不改的华为人,终于从泥坑中爬起来了,通过开拓海外市场,看到了成为世界级公司的曙光; 

另一方面,华为通过提炼并持续完善核心价值观而凝聚了团队、通过持续管理变革而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有效支撑了华为全球化战略。


华为人充满活力,在方向大致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快、渐行渐远。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