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培训发展

心智培训——被成功学大师“毁掉”的智慧珍宝

2019-11-13 6460 7 0 1 来源: 培训经理指南

    14年前,笔者还是浑噩的大二学生,讨厌专业,没有急迫的就业压力,考试全靠临时抱佛脚。每夜卧谈会,从八卦政治到游戏女生,没有一个上进的话题。在食堂看书,在教室睡觉,在宿舍吃饭,干脆,吃饭睡觉都在宿舍吧。


到了冬天早晨的课,那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期末赶去教室紧急突击,竟然找错了教室!好容易找对了,室友还把那个外形如莫妮卡贝鲁奇的代课老师,错当同来补课的师姐,准备开撩……


那个灰暗的空洞时光,渴望自我心态救赎的我,在网吧用那会才刚出生的百度搜索“成功”,在百度音乐里,跳出来一个“陈安之超速成功学A”的音频,25分钟,成功故事玄妙、声音状态极感染、激情、热血,我已经做不住,听完A面,继续听B面……


那是我2005年的sunshine,自陈安之到安东尼罗宾、哈维麦凯、博恩崔西、金克拉……陈安之2005年登上央视,对话马云,说 “谦虚使人进步”,一切都看起来那么好,陈安之是那个时代的偶像,除了他有时候前后矛盾的故事,绝对无疑的观点,高高在上的姿态,无处不在的商人气息。


确切的说,是2005年,我的培训之路就已经悄然开启,然而以后的日子里,随着更多科学管理的学习,更深入的身心灵领域的认知提升,包括自己从业了学习设计专业工作,让我与陈大师渐行渐远,甚至偶尔再重听其言论,观其行为(商业道德和个人私德),有些厌恶。


You raise me up,so I can spit on you.


而这么多年来,尽管很多人都受到过陈安之启发,但似乎没有几个人因成功学而获得突出成功。最多是拿几个复制了陈安之的小陈安之,或者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秒哥,包哥。但基本上,这些人的成功都建立在学员的供养上。


而近来,陈安之成功学培训机构出事,让人唏嘘。央视媒体更是给了陈安之成功学“骗局、毒鸡汤”的判定。因为,牛芳芳和秦雪分别花108万和41万成为陈安之的“弟子”,参加所谓的成功学培训,最后却几近家破人亡。


把培训完全做成生意,割人韭菜,骗人钱财,会把最后一点对行业贡献的尊严完全耗干,更无法真的让人成功。


然而,还是要客观归结下:


1、陈安之把成功学做成一门忽悠的生意不等于所有的成功学都是无用的。国内拿不出太多成功学案例,不代表国外没有。安东尼罗宾、拿破仑希尔、卡耐基启发了无数成功人士。阿加西、戴安娜、克林.顿、马刺、美国陆军受益于安东尼罗宾;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戴尔是博恩崔西的学生;拿破仑希尔把成功心法桂桑尔,使其在24年后登上了总统宝座,成为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一战,威.尔逊总统用西尔的励志秘诀训练和鼓舞士兵,筹募军费。1929年经济大崩溃袭击美国后,罗斯.福总统把拿破仑·希尔请进白宫,帮助他主持著名的“炉边谈话”节目,唤醒美国人民沉睡已久的信心与活力。更不用说,卡耐基让美国国民精神气质都发生了改变。


2、成功学的过时,不代表心态、心智类培训的落幕,它灌溉了人类智慧两大核心之一,另一个是科学管理培训界的主线:逻辑智慧。


3、从业心态培训的同仁,世界需要你们,从事科学管理培训的伙伴,你们需要重新认识心态培训。


而对陈安之,时至今日,个人也要感谢他对我当时的帮助。而整个中国培训界有多少人因他上路。无论是江湖派的发展壮大,还是科学管理派的逆向生长,我们这些做过培训韭菜的人,客观上,都应该感恩启蒙过这个行业的大师专家们。


做事有态度、情绪转化、意志品质的智慧都属于心态这一类。


为什么说:心态是人类两大智慧之一?


知识分类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分成哲学和艺术,而中国顿悟哲学虽然包含了哲学的部分,即逻辑和科学思维的部分,但更多的是艺术思维,正是这种艺术思维,孕育了顿悟、禅修,而近代的身心灵修课程也受到了禅修智慧的深深影响。


这里比较下两种思维。 


艺术思维的特点是发散性,跳跃性,象征性和联想性,不一定具有逻辑推理,有了也行。科学思维的特点是逻辑性、条理性、可重复性,重视数据的收集、归纳、整理,并趋向于对事务进行质和量两方面的描述,量化的结果,还有可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一个类似于”1+2=3“的数学公式来表达。

科学上有公理、定理、理论、假说之分;而玄学却是首尾互证,界限不分;拿起假说当真理。科学在论证或反驳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先定义所有涉及到的名词概念;比如数学上讲直线的角度是180度。在表述和论证这事物的正确性时,一定要定义什么是直线,什么是角,什么是度,什么是180度……


在中国,哲学类的各门学科即使是人文科学都从来没有发达过;但艺术类的学科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却异常发达并为我们所骄傲不止。


以数学物理等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科学人生观充满了科学精神;以文学等艺术思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玄学人生观充满了神秘感和难以捉摸。这种以玄为美的观点和价值体系充斥着近古以前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在近代引进西方科学方法之后,会经常被当作伪科学而被围剿。


今日,在企业培训界,身心灵、NLP也似乎处于培训界鄙视链下端,成功学更早已经成为chuanxiao、无脑的代名词了。


目前企业培训界对于情志类培训,通常叫做态度类培训,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态度教不会或者很难教。往细里说,又有四种看法和应对的思路。

  1. 态度完全教不会的。态度改变还得靠个人感悟,自我觉察,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经历。应对的思路就是不培训,侧重招对人。
  2. 态度可以教,只是要生动。应对思路:纯心态培训。不是个人经历可遇不可求吗,老师来分享一些人生经历,依靠激励式授课。
  3. 态度是靠启发的。应对思路:塑造一种虚拟生活的情景,借由拓展式培训,体验式培训来启发学员。
  4. 每个人心态问题不同,特点不同。应对思路:运用教练的手法,启发员工自我觉察,但一般是一对一,培养效率不高。

对于以上四种思路,笔者也来逐一分析一番。

针对态度教不会,有其合理性。这就要分析态度的来源了,态度的来源主要是经验性的,借由过往接触的资讯和个人经历,来得到对一件事的看法。那么想让一个人态度改变,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获得启发或顿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特别是在人生或工作大起大落时,经历的事,获得的资讯最能发挥作用。

这种被动式思路,也叫做培训无用论,虽然把握到了经验诞生的一部分机制原理,但始终是消极悲观了。事实也证明,我们的确也可以借由干预手段加速一个人的态度转变。

针对培训用教或者启发的方式。的确有其作用,并且会根据老师的水平和活动设计环节的精密度、场景还原度的高低而呈现不同水准。刚才说到,场景还原度,这就是纯心态培训普遍做不到的,因为没有真正针对性地去萃取某个具体岗位、具体人群的态度,乃至是情志智慧,自然通常依靠的是一些普世态度。

并且一般搞成功培训的流派也并不掌握萃取技术,哪怕现在最常见的基于业务任务、场景的萃取,更不用说利用合理的情志系统进行萃取,自然的,由于培训的内容是脱离工作的,培训的形式也是脱离工作的。所以即使很多搞拓展的公司,培训老师拼命生拉硬拽一些课前做过的调研的企业个性化问题上,但依然逃不过培训三分钟热度,员工无法把这种课堂上获得态度迁移到工作中去。

对于教练式手法,不得不承认其价值远高过纯心态培训。教练者作为镜子,能够让受训者自我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态度上的问题,厘清目标,迁善心态,拿到承诺,这种态度的改变的确更深入持久,并且有针对性。但问题就是效率太低,一个企业很难拥有那么多成熟的教练者。


教练者需要面对不同个体,个性化问题,即兴地给出合理的引导,实在是要好好考验现场功力的。并且这里有一个缺失,因为没有萃取优秀员工的态度,因此态度改变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榜样作用就难以发挥。


第二种观点,心态难以萃取。

这其实是很多萃取师不会萃取。知识技能态度列出维度了,要让专家写啥?是胜任能力还是品德呢?萃取人员没有更多手段。如果想知道怎么萃取,可以关注我在南哥课栈的课程。限于篇幅,请恕无法展开。


第三个观点,员工态度有问题,首先要检视企业管理环境。此时要去考察绩效支持系统是否完善,员工激励体系,管理环境是否要提升,这变成了绩效改进方式了。

这个说法的背后假设是要讨论: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多高的相关性?行为和绩效又有多高的相关性?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员工前一天晚上看了本《活法》,决定要努力工作,每一天都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态度发生了改变,并且持续到第二天早晨,还没上班开始就辛勤地写出了一个方案,提交给主管,主管是个混球,不仅不鼓励员工行为,还骂员工咸吃萝卜淡操心,自己的工作完成如何了?


而该公司的绩效评价方式又是上级打分占比很大,主管一直看这个员工不顺眼,给其评价是好高骛远,没有团队精神,抢他人工作,爱邀功表现。结果员工还能继续做出努力的行为吗?几乎不可能。所以当管理环境有问题,员工的态度,作为员工行为和企业绩效其中一个因素,发挥的作用很低。


这也获得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佐证。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在1934年就开始的研究,以及其他后续研究仍然发现,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系数很低,基本在0.30~0.50之间。也就是说引起行为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这是最初的研究。


但进一步的研究,又出现了关于态度能够强有力影响行为的证据。就在1936年美国人盖洛普运用抽样调查法,以预测投票率(态度)与实际投票率(行为和结果)相差不到1%的准确性,成功地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又比如Gibb等人的研究表明对自杀的态度直接导致行为的预想以及行为的发生。


最终的社会心理学结论是: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第一,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第二,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比方说投票;第三,态度是强有力的,印象深刻的。它能被某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简单说,就是刻骨铭心。


结合以上三点,给我们的启发是。


第一,改变人的态度,首要控制好企业管理环境的其他因素。

第二萃取态度,要有的放矢,不是所有的工作事项都要做萃取,萃取哪些行为和态度紧密相关的工作事项,一种是需要人在短时间通过情绪倾向就做出反应的工作事项,比如人际交往类工作,另一类是具备高挑战的工作事项,不仅需要聪明才智,也需要意志力。


第三,萃取的态度要强有力,并且最好是直接经验,这就涉及到运用什么手段去萃取,获得更多优秀员工的直接经验,态度的培训过程要强有力,通过一些手法深度种植在员工心里,让其面对类似情景时,能够快速调用。


企业培训界对态度培训还有一种声音:态度提升上去也没用。参与那些成功学、NLP等态度培训的人大多数也是底层人群,或者是智力水平偏低的人群,关键要提升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术领域最后的比拼,归根结底是科学和逻辑的比拼。


这是一种科学思维、逻辑思维优越论人士的鄙视链思维,也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思潮在宗教之后,成为新的强权霸道在企业培训界的体现。


这个世界上你得承认,有些东西,在一定时间内,只能被相信,不能被证明,只能被顿悟感受,不能被思考分析,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非拥有意志力和态度才能达成。

今年年初,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剧中,人类运用逻辑智慧和科学技术,在发现太阳要变成红巨星后,给地球安装万座巨大的核聚变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年迈的太阳,飞往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过程。


期间严谨的流浪地球法,精准的停止自转设计、借助引力弹弓公转太阳15圈和借助木星引力彻底逃离太阳系的测算,都充分体现了人类的逻辑智慧、科学思维。然而最后地球即将因为与木星过于接近,而低于了洛希极限之际,不是人工智能MOSS测算点燃火星大气层的科学成功概率为0拯救人类,也不是理性冷冰冰地选择火种计划而放弃人类的科学决策的拯救人类,而是刘培强自撞式的牺牲精神拯救人类,是刘培强坚信: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拯救了人类。

为什么人类能成为万物的灵长,正是人类大脑中同时有了逻辑与情志两类先验智慧,就从这一点,我坚信,造物主不会让人类轻易消失。

而且《流浪地球》用2500年的时间,100代人,这不就是太空版的愚公移山的精神胜利吗?

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选择希望!

当然您说,这是艺术手法,那咱就说点实际的。

那我给你看一个劈木板的视频。

大家看到,如何劈开木板也许按照科学的空手道训练方法,起码需要1个月以上,女生才能劈开3CM的木板,然而运用态度的有效训练,短短几分钟就可以瞬间劈开!

可您还说,态度、精神意志能够劈开木板,但能带来绩效、企业成功吗?

我们就再举一个企业界的例子:稻盛和夫78岁高龄出任千疮百孔,即将倒闭的日航。

首先,稻盛去日航后并没有传授什么“科学”的管理方法,日航更没有条件引进任何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

当时,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日航不仅巨额负债二万三千亿日元,而且日航“比衙门还要衙门”,内部四分五裂,工会有八个之多。日航已经病入膏肓,在这个官僚和工会交结的企业里,没有稻盛的用武之地,没有所谓稻盛哲学发挥作用的前提。

派一个78岁的老人,又是外行去重建日航,简直是乱弹琴!是“领导人选错了!”“日航二次破产必至!”

日本的社会精英们连篇累牍,但他们列举大量事实所作的“科学的分析”,被现实击得粉碎。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懂所谓的“科学”,而不懂哲学是什么?

在十多年前,在本书“关于科学”一章中,稻盛先生就指出:“现代社会,只重视科学,只习惯于用科学去解释事物。‘为了人类变得更好,为了创建更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思维方式,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哲学规范',这么重大的问题却无人问津。把是否符合科学作为第一原则,仅仅局限在这一框架内思考问题,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稻盛先生认为,所谓“科学”,实际上,不过是针对物质文明而言的“科学”,而精神科学,即对于意识和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科学甚至不能解释麻醉的机理”。“所谓发明、发现,只有在被证实以后才成为科学,在这以前,它属于哲学(精神)的范畴”。

“即使已被科学证明的真理,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可能被否定。因此所谓科学,不过是‘现阶段所认知的范围内的事实'。它既不可能正确地解释一切事物,也不代表唯一的真实。”

这个世界并不是“科学”二字所能概括,所谓“科学万能”,所谓“科学至上主义”,并不正确。原子弹也是科学,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一样,如果运用不当,如果没有明确的“哲学规范”、或者说正确的“道德规范”作前提,它可能让整个人类陷入万刼不复的境地。

稻盛先生的回答一针见血:他说: “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构建了文明社会,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就是说,科学技术是为了让人类幸福才去发展呢,还是单纯出于兴趣,因为希奇希罕才去研究呢?比如,人们发现了原子能,很有趣、很带劲,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如果是在谋求人类幸福这一哲学的基础之上,开发原子能当然很好,然而,如果与此目的背道而驰,朝着开发原子弹的方向发展,或许就会导致人类的破灭。

在逻辑思维领域,的确,思维密度越高,岗位价值越高。相应的,我们也发现,情志密度越高,岗位价值也高,比如心理咨询师、作家、音乐家、画家、设计师、培训师、表演人员、医美服务和销售人员等等,他们收入不菲,他们并不低端。

具备逻辑思维强的人,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具备情志力强的人,不仅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还愿意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本质的供求关系。

因此,人类在拥有了逻辑和科学思维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另外一个智慧:心态。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1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