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培训发展

一张全景图解析课程开发全流程(长文)

2018-09-07 11093 17 0 0 来源: 培训每日谈

基于前面几章的内容,我们怎么去完整设计整个课程呢?从大的逻辑来看,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场是总体介绍,然后展开演进,最后总结。在这三段式结构里,每一个部分解决其要解决的问题。

link (15)_meitu_16.jpg

一、开场:引人入胜、激发动机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培训开场要解决三个问题:一要激发学习动机,让学员愿意听;二要对期望和目标达成共识;三要促进学员间连接,破冰融入。具体我们在开场可以设计以下5个环节:

(1)吸引学员注意力,引发学员共鸣

在开始要先声夺人,吸引学员,让他们对培训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共鸣。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通过讲一个与课题相关的经典案例,用这个案例引起学员共鸣和兴趣。记得夏凯老师在《销售罗盘》课程开场时,讲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失败案例,前期销售员已经采取构建客户关系、呈现产品优势等方式赢得客户方的口头支持,但是在最终投标后没拿下该项目。“煮熟的鸭子飞了”,因为这是在销售过程中常见的情境,可以引发学员的共鸣和对课程的兴趣。通过正反案例来引起学员注意力是很多老师开场的常用方法。

二是提问一些大家普通存在的痛点问题,引发共鸣。比如有内训师在讲《互联网对保险行业的冲击》时,首先让学员全体起立,然后开始说:

  • 没有用过微信的请坐下(没有学员坐下);

  • 从来没有网络购物的请坐下(有一两个大叔级学员坐下了);

  • 认为互联网绝对不会对保险形成冲击的请坐下(还是没有人坐下。)

通过这种方式促成学员对互联网冲击的共同认可,也提升了学员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2)呈现课程收益,赢得学员认同

在沟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WFFIM,是英文“What’s InIt For Me?”的缩写,沟通对象都会在内心想这个问题“你讲的对我有什么帮助?”培训课程在开场时就要借这个问题,引发学员的兴趣。这里说的收益和课程目标不一样,收益是学员在学员学习本课程后,将帮其解决的问题,以及在未来工作或生活中带来的好处,是在第五章中讲到的业务收益。如《拜访技巧》课程的收益可以是:

-   促进销售业绩达成

-   提升拜访客户的成功率

-   提升拜访时间的利用率

-   准确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3)界定知识目标,实现双方共识

在第五章中,我们分析了界定学习目标的方法。在课程开始时,要清晰告知学员,做到“以终为始”。这也是确定合约、达成共识的过程,培训师和学员双方就课程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达成共识。如《绩效管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   在讲师示范和指导下,学员可以尝试分解自己部门的绩效指标;

-   在讲师提供案例的条件下,学员可以使用SMART法则设定部门指标;

-   在讲师提供情境的条件下,学员可以模拟绩效沟通和辅导的技巧。

……

(4)告知培训流程,解答学员疑惑

人的意识喜欢听到明确、逻辑、清晰的信息。就像是我们报了一个旅行团,希望导游在开始就将整个行程清晰展示给我们。在开场告知学员整个课程的演进流程和各模块的时间安排,可以给学员一个全貌,让其做到心中有数。比如:

-   我们整个课程分为5个模块,第一天学习前两个模块,第二天学习后面3个模块;

-   整个课程进行过程中,我们将有一个完整案例贯穿始终,每进行一步,各小组需要完成案例中的作业要求。

-   我们将设定积分制,小组之间要对抗,最后选出优秀小组。

(5)建立情感连接,促进学员交流

在《聪明教学7原理》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社交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种目标,即学员来参加培训除了学习知识外,还希望能够结实更多朋友,在情感上获得愉悦和满足。这其实在我们组织的很多培训课堂上得到了论证,尤其是在公开课中,不少学员将“结交朋友”作为他们参训的期待目标之一。

如同很多培训师会在开场时设计破冰活动,这里需要帮助学员在开场时互相认识,并让他们分享自己来参训的期待,自己在这方面曾经有过的经验。注意这里不仅仅是打造活跃气氛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内心进行敞开式交流,促进授课过程中的智慧碰撞。所以,建立连接不仅仅是开场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授课过程中要持续推进的工作。

二、演进:详解教学内容,设计体验活动

课程主体内容的设计,包含内容(第八、九章)和形式(第十章)两个部分,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及,这里补充说明3点。

(1)要设计清晰的主线

每个课程都要有清晰的主线,具体分为内容线和活动线。内容线可以沿用第八章所分析的根据课程的整体框架展开,如根据操作的具体步骤(串联),或者根据完成一项工作的关键要素(并联)。

活动线的设计,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设计:

智慧技能类课程:可以用一个完整案例作为主线,课程每演进一步,学员完成一步练习。比如问题分析和解决课程,就可以每个组带着一个案例,老师讲解一步,学员练习一步;比如《销售罗盘》课程,是老师提供一个相对复杂的销售案例,串起沙盘模拟过程。

人际技能类课程:划分典型的人际互动场景,老师采用视频或现场示范形式进行示范,学员用模拟或实际案例进行两人、三人或小组模拟练习,然后分享总结。如前文所提到的《情境领导》课程,四种典型的员工状态匹配四种领导风格,每种情境都有一段视频示范,然后学员间可以进行互动练习。其他类似课程有DISC沟通等也可以用此方式设计。

智慧+动作技能类课程:如excel、PPT、视觉引导等课程,可以现场模拟练习,也可以用学员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案例练习。

(2)每个知识点的总分总设计

也就是每个知识点有“放”和“收”,有“开门”动作和“关门”动作。开门就是“接下来这部分主要讲的内容是…”;关门就是“所以在该部分我们主要讲解…了”。在课程设计时,每部分内容结束时可以设计一张专门的“小结”页,总结要点和关键点,对于复杂的内容可以通过“口诀”“内容框架图”等方式进行总结,以加深印象。

(3)每一个体验活动的设计

体验活动的设计目的是引发学员自我的探询、思考和交流。老师不是标准答案的给予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员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重构学习体验》中对体验式学习有过阐述,讲到“体验-认知-理论”三个步骤,其中体验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去触及学员的情感,让学员沉浸其中;而认知是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学员自己改变认知;最后带着学员一起总结理论。

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现总结教学活动的“六步”演绎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课程开发中容易忽视第一二三步和第六步。如果学员在参与体验活动前不清晰其目的和相关规则要求,就不容易进入状态。而如果最后缺乏总结,那就失去了体验活动设计的意义。

三、闭场:总结知识要点,促进学以致用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培训的结尾是课程的点睛之笔,要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

(1)总结回顾要点,重温课程全貌

课程结束要给学员足够时间让他们回顾知识点,并进行重新构建和整合,也是帮助他们将知识模块化和体系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老师让每组学员自己进行总结,学员可以通过画逻辑框架图的方式完成;二是老师通过一个完整的课程框架展示课程全貌,比如《BETTER-支撑战略和业务的学习项目设计》课程,我会要求学员先自我总结,然后给学员发放一张卡片,是整个课程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2)分享学习感受,促进能量流动

培训也是一个能量场,要让正能量流动起来。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回顾整个课程,大部分学员都会产生正面的直观感受。邀请学员将这种感受分享出来,会促进学员间能量的传递,也帮助学员从更多维度审视课程。可以采取的做法是邀请全体学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看到其他学员的眼睛。从老师的左手边开始,大家轮流分享下去,我们也称之为“能量分享圈”。

(3)升华培训收益,激发应用动机

学是为了用,为了让学员有动力实践所学知识,有必要进一步总结课程的收益,结束时收益和开场时呈现收益的差别在于,因为学员已经学习了整个课程,可以引发学员自己思考这些知识点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应用后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比如,《敏捷课程开发五步法》课程在学员学习了以后,发现该课程里的知识点不仅仅可以应用于课程开发,还对撰写工作报告、做PPT、教育孩子、辅导下属等领域都有帮助。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学员马上应用的动机,所以这一步称为升华收益。

(4)号召学员行动,促进学以致用

培训的结束只是学习的开始。最后一步要号召学员行动,一般情况下我会要求学员自己撰写三大行动计划,而且越具体越好,包括练习目标、练习频次、提交成果等。需要提醒的是,练习目标应该是针对具体的知识点设定,比如课程是《学习项目设计》,那练习的目标不能是“回到工作岗位后用老师的方法设计学习项目”,这样的目标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这只能算是一种意愿的表达。如果设计成以下方式,则会更好:

QQ图片20180907114434.png

总结以上内容,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开场需要引人入胜,让学员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概念;演进要以学员为中心,帮助学员增强体验;闭场需要总结课程全貌,促进学以致用。

 

link (16)_meitu_17.jpg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