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我妈要我辞掉月薪3万的工作,回家结婚”

2018-12-01 6365 21 0 0 来源: HR范

01


给大家分享两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个表姐,在一家外企上班,快30岁了还没有男朋友。父母很着急,每年都想方设法劝她回家相亲。


她终于拗不过父母,辞掉月薪3万的工作回老家了。由于之前工作的原因,她的英语能力还不错,回家拿到教师资格证后,做了一名英语老师。


父母给她安排相亲,她很幸运,遇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对象,准备今年底结婚了。



原本以为她会满腹怨念,可她却说:在外做了好几年白领,每天雷厉风行叱咤职场,加班熬夜忙到没时间做别的事,没想到回家闲下来的感觉还挺好的。


也许奋斗完了,接下来的日子是好好陪伴家人。当老师是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从没想到自己用来谋生的能力还有机会传授给下一代,很有成就感。


她虽回到家乡,也没闲着,生活反而更加充实。在外面工作太久身体素质不好,现在经常出入健身房。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闺蜜。


闺蜜研究生毕业后,听从家里安排,回家乡考上了公务员。


每天都是单位、家,两点一线的日子很安逸,就像她妈妈说的:“女孩子不要跑那么远的地方,在家里多好,舒舒服服的,进入一个好的单位,一辈子都有着落了。”



可生活得太安稳了,反而让她发慌,很不踏实。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她过着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生活,确实是种煎熬。


看到朋友圈里同学都在别的城市打拼,心里痒痒的。


终于今年初,她毅然决然辞掉家里公务员的工作,一个人奔赴北京追寻她的梦想,现在正在一家大型传媒公司上班。


02


刚大学毕业时,父母也都希望我留在省内工作。可我是典型白羊座,天生性子野。


我绞尽脑汁连续给他们做了三天的思想工作,获得许可后,终于来到深圳。



当初反对时,我妈妈也说:毕业后就回老家,我们托人帮你找份工作,付个首付买套房子,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生活安心,我们也放心。


父母总担心我们找不到好工作、在外面吃苦又不讨好,所以希望我们可以回家乡,在二三线城市好好过日子。


是回到二三线城市求安稳,还是远离家乡去大城市闯荡?似乎成为很多人的选择难题。


聊一聊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从客观因素,对比城市的既定条件。


就业环境


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工作领域广、薪酬待遇高,年轻人多,竞争环境相对公平,基本看能力赚钱。


但竞争激烈,对学历要求高,大公司、薪资高的岗位更看重学历,还有工作经验。


二三线城市的选择岗位没有一线城市多,也容易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不过有些城市对优秀毕业生实行补助政策,工作比较稳定,不会有太大压力。


生活成本


可想而知,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远高于二三线。房租上涨就是一大困难,吃穿住行开销都比较多。


二三线生活成本相对较小,有些人工作几年就筹划买房,生活压力较小。



人脉关系


一线城市年轻人居多,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交朋友,也有机会结识水平更高的人脉。


但由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人脉通常不深,很多朋友只是泛泛之交,涉及利益时大部分只顾自己,孤独是大城市年轻人的常态。


二三线城市虽然都是熟人,但圈子小,更重人情。你来我往,靠关系靠背景的比较多,有时候涉及几辈人,关系略复杂。


生活方式


一线城市大多数上班族生活不规律,每天花一两个小时通勤,生活工作节奏快,加班是常态。


不按时就餐、晚睡晚起、饮食不均衡,容易影响身体健康。不过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玩法多、消遣多,生活每天都可以有新变化。



二三线城市更有市井气息,按时下班、回家做饭、散步遛狗,比较安逸,但可能每天都是三点一线,愉悦感和生活的惊喜感不强。


城市的客观条件都是利弊共存的,最终能决定你选择的还是自己。


03


首先起引导作用的是你未来的职业规划。


如果你计划进入国企、当公务员、教师、银行职员等相对稳定且有保障的工作岗位,那适合在二三线城市发展,可以凭借学历获得比较好的工作。


如果你倾向于做媒体、电商、程序员、金融、科技等新兴行业和岗位,渴望做出更大更出色的成绩,那么一线城市会有更多发展机会。


确定方向后,起关键作用的便是你的能力。



《奇葩说》有个辩题:低薪喜欢和高薪不喜欢的工作,你选择哪个?很多人选择了后者。


可是,世界上真有高薪工作可以无条件录用你吗?这个辩题的前提是,你得是个有能力胜任各种工作的人。


正如高晓松老师所说,社会上只分两种人:有能力的人和没能力的人。


薪资什么的,都是在能力之后的选择了。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台词:


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围城”。



如果你整天无所事事,或者每天朝九晚六,看起来很累很忙,工作一年,却感觉自己并没发生什么变化,说明你只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慢性自杀。


文章开头两位故事的主人公无论在哪里,都乐于接受新环境新事物,擅于打破自己的“舒适状态”,才意外发现了更优秀的自己。


这与所在的城市无关,也与追求无关,与“见识”和“能力”有关。


04


走出“舒适圈”,挖掘潜能,做自己不会的事。


万事开头难,我们在舒适环境里待久了,总是对陌生环境充满了恐惧,不敢踏出第一步。


想在任何城市、做任何工作都游刃有余,你需要不停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改变心态,拓展眼界。


不断扩展自己的见识,看书、旅行、与人交谈、发现各领域的榜样……


使自己一直处于虚心学习的状态,你会发现更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广泛涉猎,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


做自己不会但感兴趣的事情,持续做自己“不会”但感兴趣的事情。


试着做自己不会的事情,比如换一条上班的路线、看一本另一个专业的书籍、听一首没有接触过的好听音乐……


有个同事喜欢收藏插画师的绘画作品,但自己没学过画画。


看的优秀作品多了,随意在草稿本上模仿着画了一些,我们都觉得还不错。后来她开始从零基础跟着教程学习专业绘画。慢慢画出了自己的风格,变成了一种业余能力,现在已经开了一家微店,售卖自己的插画了。



不断思考,给自己做反馈,确定方向很重要。


吾日三省吾身。隔一段时间在心里做个小总结,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不断矫正自己的前进方向。


分享曾经看过的一句话:


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奋力去追求着自由,而我们已经有了这么自由的躯体,为何不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自由地飞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模样?


工作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打破“舒适”不一定会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一定会见识到不一样的世界。


当然,生活不止梦想,还有家人,有羁绊。出走半生,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在外工作锻炼几年,有能力有机会了,就好好陪陪父母吧。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