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事业合伙人的七张面孔 | 至军专栏

2018-11-01 6395 6 0 0 来源: HR转型突破


 前阵子在CHO100论坛围绕“事业合伙人”做主题分享。在拙作《事业合伙人》中,我以郁亮先生提出的万科事业合伙人是“分享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框架,分别从“人与资本”、“人与组织”、“人与上司”等维度,对华为、海尔等公司的实践进行了梳理。


过程中与HRA会长、亚信SVP吕守升兄交流。守升兄另辟视角,提出了事业合伙人机制构建的核心,是协调三个关键利益方(创始人、投资者和管理层)的关系。颇有启发。


2014年春季例会上,万科提出“事业合伙人”;之后,事业合伙人的风潮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企业圈。借守升兄提供的视角,简要梳理目前七家公司的实践要点,难免挂一漏万,算是做个指引,便于感兴趣的朋友深入。



先说说由创始人发起的几个典型案例。面对的情境不同,几位创始人的初衷也大异其趣。



01

华为:以奋斗者为本


按照任正非先生的说法,自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建立了华为的股权激励机制。最早在基本法当中,明确了“人力资本的增值优先于财务资本的增值”。


随着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确立,华为的长期激励机制也有了清晰的内核。之后的优化一直以之为中心,包括前几年的“让拉车的人比坐车的人拿的多”、“股票分红收益要调整到员工总体收入的1/4”等。


与万科管理层“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同,华为在控制权方面似乎从来没有遇到麻烦,股权激励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持续向奋斗者倾斜。


在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当中,华为明确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持续保持组织活力”,毫无疑问,股权激励机制是重要的抓手。对于如何保持长期激励的动态活力,华为值得研究和借鉴。



02

阿里:由企业家群体而非资本掌权


阿里的湖畔合伙人机制,核心目的是掌握组织的控制权。合伙人最重要的权力,是半数以上董事的提名权。作为创始人,马老师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公司如何基业长青,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把公司当命的创业团队与资本方的权力协调。


彼时香港还没有ab股的政策,阿里努力无果后奔赴美国上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不久香港通过了ab股政策,小米成了第一家受益者。


因为控制权的争夺,湖畔合伙人的另外一个创新之处被掩盖。除了掌控组织之外,阿里建立了“集体奋斗”的动态机制。这一机制被龙湖借鉴和优化。



03

龙湖:保持长期竞争力


在“事业合伙人”的实践中,龙湖在房地产行业算是“特立独行”的公司。在全行业跟风万科的时候,龙湖按兵不动;直到2017年,才推出了自己的事业合伙人机制,而且其中没有行业标配-跟投机制。


与任正非关注“分钱”、马云关注“掌权”不同,吴亚军女士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持龙湖的长期竞争力?也许跟曾鸣是龙湖的独立董事有关,龙湖的事业合伙人机制对阿里的实践颇多借鉴,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


借鉴之处在于,着力建设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群体”。由于组织天然带来的利益割据和人的自利心理,公司面向未来、面向整体的脏活、累活、重活(战略性工作),没有人愿意做。龙湖希望破解这个常见的难题,以保持组织的长期竞争力。


吴亚军女士在事业合伙人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对于龙湖事业合伙人的设立初衷、三项核心职责、动态更新等做了详细的阐述,我们曾经发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内搜索。



04

碧桂园:收益分享


碧桂园让人爱恨交加。在分享上,它是慷慨的;在运作上,它是机械和干瘪的。碧桂园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问题的折射。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碧桂园的激励机制。


早在1930年代,美国就有个著名的斯坎伦计划。大概来说,就是“增量分享”。工厂拿出增量效益的相当部分,与工人进行分享,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碧桂园在2012年启动的“成就共享”计划,与之类似。在保证公司自有资金回报率的基础上,超额部分的10-20%作为对员工的激励。应该算是行业内的领先做法。


随着万科事业合伙人机制的推出,碧桂园跟进建立了“同心共享”计划。与万科不同的是,碧桂园为管理层提供了杠杆。在行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员工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碧桂园的初衷,在于建立双赢的激励分享机制。



05

万科:共担、共创、共享


前面四个案例中,发起人都是公司的创始人。下面我们来说说万科。万科是由职业经理人(郁亮)发起,因此考量的因素又有所不同。


在发起伊始,郁亮先生就有清晰的设想:我们要“发展我们的事业,建立背靠背的信任,分享我们的成就,掌握我们的命运”。


事后来看,万科当时提出的“人才是万科的唯一资本”有些激进。在管理层购买和持有股票的过程中,也因为股价问题遭到了一些质疑。幸运的是在争夺战中九死一生,为中国企业界保留了难得的一抹亮色。落到某些企业手里,不堪设想。


郁亮始终关注“股东视角”,万科事业合伙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共担”。无论是集团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还是项目跟投机制,在设计中注重“共担风险”,体现了对融合管理层和投资者利益的殚精竭虑。



06

巴菲特:没人会清洗租来的车


下面说一说投资者角度。在旗帜鲜明反对股票期权的人当中,可能巴菲特先生是名气最大的。老先生认为,股票期权就是给高管的“免费彩票”,没有任何价值;检验一个激励机制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就是被激励人是否承担风险。


巴菲特自己99%的身家都在公司,芒格大概是93%左右。巴菲特经常喜欢引用圣经里的一句话:财富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这倒是跟郁亮的想法一致。


其实之前联想控股也是类似的打法。在进行控股性收购之后,柳传志先生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找到领军人物”,并且让ta成为重要股东。


巴菲特先生与柳总一样,都看中一个要素:操盘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巴菲特喜欢收购一些优质的家族企业,控股之后又大胆放权,并且为家族成员设立一定的激励股份。从联想的经验看,仅仅有领军人物是不够的;如何打造领导团队、如何保持动态性也许更重要。



07

小米:投资不控股,帮忙不添乱


在读《小米生态链》时,两个事实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投资的公司销售规模过了百亿(这在制造业里挺不容易的),二是这条原则:投资不控股、帮忙不添乱。


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有不少传统公司,在收购之初承诺“不干预运营”,但没有过多久就开始派人进驻、强力整合。


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指出,今天组织间的合作方式已经变得极其灵活。与纯粹的投资机构不同,小米追求协同效应。但同时与联想控股、芭菲特的控股原则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小米的打法以其生态战略为基础。



不同的发起人、不同的诉求,导致了事业合伙人机制设计的不同侧重。从这个角度,或许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关键。


康至军 | HR转型突破中心创始人,《事业合伙人》《HR转型突破》作者。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