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德博诺耗时两年,终胜诉版权课侵权案,获赔10万是多还是少?

2018-09-27 6832 12 0 0 来源: 培训经理指南

"

自然赐予了我们知识的种子,而不是知识本身


——寒涅卡

"



知识产权在中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诸多版权课程被严重侵权,例如:《高效人士7个习惯》、《驻足思考》、《情境领导》、《六顶思考帽》都是被盗版课的前列,更有甚者购买了南哥课栈的版权课件,非要费半天功夫P掉我们的标志,然后加上自己公司的名字,去邀功公司,有这必要吗?



德博诺的被侵权案



关于今天的话题,我们从德博诺公司的维权历程开始说起吧(注:德博诺是《六顶思考》、《水平思考》等知名版权课中国独家运营商)


(一)广州DU案:2016年6月德博诺发现广州的DU老师的创新型解决问题的课程侵权德博诺版权课,2016年10月起诉,2017年12月判决,二审2018年8 月,最终德博诺胜诉,DU老师赔偿德博诺10万并在主流媒体刊登致歉信3日。在本案中,DU老师是业内相对知名的自由讲师,每年的课量在100-200天之间,涉及到的培训费用是300-800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版权方的实际利益。



本案争议的焦点:DU老师曾获得相关课程的认证,但DU老师的认证周期已过,并且没有得到版权方的持续授权。所以,对于已经拿到版权课认证的小伙伴,请注意你的授权是否过期,你的授课范围是否恰当。



(二)北京DT案:2016年10月德博诺在某知名移动通讯运营商的招标书中,发现北京DT咨询公司中标《六顶思考帽之从管理思维到具体行动》的项目。2016年11月德博诺发起起诉,2017年5月7日开庭,2018年8月29日一审判决,北京DT咨询公司未上诉,同样赔偿10万人民币,并在媒体道歉声明。



本案争议焦点:在本案中,北京DT公司中标的项目并未执行,但是在商业投标中使用了《六顶思考帽》的名称,依然造成了侵权,所以诸如已经被注册的名称是不能随便乱用的。例如:企业自己开发了一门管理课程,叫《情境领导》、《情境管理》在本质上已经构成了侵权,所以不管甲方还是乙方,在命名课程名称的时候要慎重啊。同时,也勿擅自复印培训公司版权课程的教材在内部使用,如果对方认为您侵权,一定要法律解决的话,即便是甲方内部使用,也会败诉的(一般而言,版权课的学员手册上都有类似的声明,请注意)



除了德博诺之外,近几年有多家培训公司拿起了法律武器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例如《驻足思考》的课程,也在前两年中胜诉,或许很多版权方会说,如何拿到证据?这是维权的关键,其实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获取是非常容易的,学员随手拍摄课堂中的PPT发到朋友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例如:某JY培训公司一名叫Sara(化名)的培训师跳槽到BZ培训公司,这时就有可能会涉及到盗版的问题。于是JY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扮演培训的采购者,拜访BZ公司,Sara接待了JY委托的公司,并在BZ公司声称自己能够讲授《驻足思考》的课程,结果被录音,盗版的证据锤实了。



那么,你认为10万的判罚金额大吗?这种判罚金额是否能够阻止盗版侵权的脚步呢?欢迎在留言处分享你的看法。



其实,南哥认为单独赔偿是不够的,在新浪等泛媒体上刊登致歉信的约束力是很小的,因为没有太多的人会去看这些致歉信。



或许更有效的方法是来“培训经理指南”刊登致歉信,在近20万的培训同行面前曝光对于盗版机构及盗版讲师的压力可能会更大。



在未来,培训经理指南将肩负起媒体的职责,如果您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产品被侵权,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用媒体的力量在维权的路上助您一臂之力。



版权课程保护的意义



  • 对原作者最基本的尊重:当今如果在知识领域中,没有对原创的尊重,那么这会严重影响知识研究者的创作动力。放下经济利益的问题,作为原创的作者,看到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没有任何声明引用的时候,作者是非常郁闷的。最简单来说:早期没有原创功能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文章被恶意抄袭,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但是的确令我很不爽,更不要说是课程的商业产品。


  • 避免混淆视听,不知到底谁是原创:在3年前,全球某知名领导力咨询公司在订阅号中,引用了南哥的调研数据及解读,并声称是自己全球的研究结果。关键问题是,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手段做出声明,很多人或许会认为是南哥抄袭了某知名领导力咨询机构的数据,而不是这家鼎鼎大名的机构抄袭了我们。好在我们有截图为证并在《培训经理指南》上发表声明,才引起了对方的关注,在此之前联系对方说侵权的事情,对方根本不理你的。在这里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打击盗版与侵权两种最直接的方式:要么采取法律行动(但是这个周期太长);要么采取媒体手段,快速曝光。


  • 让培训生态得到良性发展:在中国培训界或许你会发现,闷头苦干做学问的课程研发者,并没有比到处讲课的老师赚钱,这是导致中国缺乏知名品牌课程的重要原因。而对于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回报,是很难吸引他们加入到这个行业的,同样,没有好的生态文化,也很难留住优质行业人才。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尊重版权及尊重原创是每个人的责任,如果都是相互抄来抄去,这个行业只能越来越烂,大家都不被看好,培训也越来越没有地位。



版权课程保护的倡导



那么,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以下的一些行为标准:


  • 引用任何模型及工具一定要养成注明作者及出处的习惯;

  • 彻底放弃抄袭的行为,现在的社交网络已经很发达了,抄袭的行为是很容易被传播的;

  • 原创者加强版权意识与维权意识。如果是你原创的东西,可以去申请版权保护,费用不高,且现在申请也很容易,如果数量不多,找一个同事兼职去做申报就可以了;

  • 维权必究,如果证据确凿,不怕麻烦,立即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让抄袭/盗版者付出代价及更高的成本;

  • 甲方拒绝采购盗版课程,正所谓智(志)者不饮盗泉之水,这不仅会造成侵权,你听多了盗版课最终会害了自己的专业度;



最后,德博诺耗时两年多维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打赢了官司,而是倡导了版权维权的意识。这既维护了自身的合法利益,也为培训生态的良性发展构建了护城河,我们相信2018年应该是培训界开启版权课保护的新时代,期待未来的生态更加美好。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