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裁员潮到来,企业中层如何进行职业转型?

2020-06-01 6038 15 0 0 来源: 中外管理杂志

随着市场环境、产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变化,中层管理者该如何思考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文:本刊记者  庄文静  责任编辑:轩辕镜


疫情后的裁员潮开始涌现。

这一次裁员潮不同以往的是,它不仅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目前,有几类企业有裁员现象。

第一类,是受疫情影响无法继续经营的,需要注销公司或者要进行清算的;第二类,是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经营,需要进行长期停产停业;第三类,是受疫情影响造成企业发展受阻,造成企业规模、覆盖领域、经营模式等进行调整,造成部分岗位撤销或缩减,而引发的人员裁减。

然而,实践当中也必然发生在协商过程中,企业难以达到预期结果的状态。比如:希望裁掉的员工无法达成协商一致,而企业希望留用的人却很快离职了。


那么,对于职场人来说,特别是有跳槽资本的骨干、中层管理者来说,是该坚守还是该转型?当下是不是一个转型的好时机?在企业面临困境中时,不得不职业转型的管理者,该如何转型,有哪些要考量的因素?即使要转型,如何“跳高”而不是“跳坑”?

本期《中外管理》特邀北京智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人才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周申贵,就此话题为管理者答疑解惑。

1


裁员潮之下,你该坚守还是转型?

《中外管理》:这轮裁员潮之下,企业的骨干及中层管理者,是该坚守目前的职业和企业,还是可以考虑转型?

周申贵:职业流动性越来越大,是一个趋势。所以或早或晚,每个人都可能会换企业或换行业。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现在不思考这个问题,未来的某一天也很可能要思考。

《中外管理》:目前,是不是一个转型的好时机?

周申贵:这个不好一概而论。就像你问一个2020届毕业生,今年是不是找工作的好时机一样,不同的人回答肯定差异很大。


但是,或许换个问题,对个人来说更有参考意义——你为什么要转型?

转型可能有不同的原因,譬如企业经营遇到困难、个人上升空间受限、工作没有激情、工作生活无法平衡等。这些都会导致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公司或行业。转型有主动转型和不得不转型。像今年疫情,有些企业倒闭了,那就不得不考虑重新找工作。这种情况,面临的挑战可能就会更大一些,因为属于仓促应战,留给自己探索的时间不多。仓促应战成功的概率就不太好判断了。而时间对职业转型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最近,一段AI修复的“100年前北京影像”在社交平台上非常火,视频是1920年代的北京,很多人看到后疑惑:那时已经是民国了,怎么大街上很多人还留着辫子,是不是时间弄错了?

其实历史就是这样,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过了某个时间点就改朝换代,一切都变了,而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

职业转型也是这样,如果从时间点的角度来思考当下这个时间点是不是转型的好时机?那很可能它不是一个好时机;但如果从延续的角度,现在是不是做职业转型准备的好时机,答案可能就不一样了。


很多成功的职业转型都是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你看一个人突然换了一份新工作,似乎没经历“转型之痛”,但很可能他在换工作前已经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

举个例子,一个人想去一个新行业,最终到了这个行业只是一个结果,他还在原来的行业时,可能就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譬如通过自己的人脉去找新行业中做得好的人了解,或在新行业做一些兼职或其他可能的实践机会等等,这些不需要你辞去现在的工作,同时又让自己有一定的缓冲,而且万一发现新行业和自己想象得不一样,也不至于没有回旋的余地。而如果把这些探索的过程放在脱离了新的行业之后,那试错的成本就太高了。

有些人可能对转型有些误解,以为自己只要想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有哪些优势、哪些不足,就能找到一条比较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转型遵循的不是“先规划-再行动”的路径。最佳的转变职业生涯的方法是把自己放到实践当中去尝试,从实践中认识自己,而不是通过反思或内省。想要重塑自己,需要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型,我们需要的是行动。随着不断的尝试我们才有可能发现新的职业可能性。

很多中年人可能觉得我又不是一个职场新人,我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尝试。但是,这个过程是省不了的,你不在转型之前试,就要在转型之后试,转型之后尝试成本会更高。改变的过程通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漫长,大多数职业生涯的转变都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它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中间可能会有反复。

职业转型意味着改变和重塑自己。它不光是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的改变,也是职业身份的改变。这个过程是没法仅仅通过思考去了解和判断的,也很难按照计划有序地推进这一过程,尤其是现在这个VUCA时代。它需要一种实验思维,你去尝试新的行动、接触新的组织、寻找新的角色榜样,以此来探寻各种可能性。


所以,最好的职业转型在换到新职业之前几年就开始了。

《中外管理》:在企业面临困境、行业面临窘境时,作为有一定行业积累和经验的骨干和中层,是否该考虑转型,有哪些要考量的因素?

周申贵:布莱恩•费瑟斯通豪在《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中列了4个问题,可以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转型的一个参考:

1.我是否正在学习和成长?

2.我是否正在对某些人、现在的公司,乃至整个社会拥有影响力?

3.我体验到乐趣了吗?

4.我是否得到了适当的奖励,并创造了经济价值?

学习和成长、影响力、乐趣、奖励是个人职业生涯中4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们相当于个人的动力来源。

所以,当一个人思考自己是否要转型时,可以试着对这4个因素赋一下权重。譬如:把100分分配到这4个因素上,它代表你对这4个因素重要程度的评估,接着可以对当前这份工作在每个因素上能打几分做一个自评,通过加权合成,算一个总分。如果评估的总分较低,譬如当前这份工作你没法学到新的东西、给不了你想要的影响力,体会不到乐趣,或者奖励和预期差异太大,可能就意味着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2


转型,不能仓促上阵

《中外管理》:如果一个人经过上面的分析,应该要转型,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周申贵: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心态上的准备。对大部分人来说,职业生涯要持续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它其实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除了思考当时当下之外,还可以尝试着将自己的视角拉得更长一些:现在的做法放到40年的职业长河里有什么意义?哪些是当前很重要,但长远来看不重要的?哪些是能持续对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有可能一下子不一定能看那么远,但这种思考会对自己开阔视野有帮助。

其次,对自己当下的时间进行分析,可以以典型的一周为例,列出来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譬如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大概有多少、花在家庭上的时间大概有多少,花在休闲上的时间大概有多少等等。这样有助于帮助自己判断转型后哪些是可以做出调整的,哪些是没法改变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家里有比较小的孩子,在“家庭”方面的时间不好压缩,那有些机会是可以放弃的,譬如需要长时间出差或加班比较多的工作。

再次,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建议多思考“可能的自我”,这与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优劣势”不同。这个概念是斯坦福心理学家马库斯提出来的,“可能的自我”包括三个方面:

1.希望的自我:希望自己达到并努力追求的自我形象;

2.预期的自我:认为自己将来可以实现的自我形象;

3.恐惧的自我:害怕成为或试图避免的自我形象。

和根植于过去的“真实的自我”相比,“可能的自我”立足于现在和未来,它会让自己更关注于行动上。当把精力过多聚焦于“真实的自我”时,有时反而可能会限制转型;而“可能的自我”关注的是怎么做能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而不是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会有哪些障碍。

3


职业转型,别让“跳高”变成“跳坑”

《中外管理》:最终面临不得转型时,如何实现“跳高”,而不是“跳坑”?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事项?

周申贵:最好的职业转型在换到新职业之前几年就开始了。最好不要让自己处在一个突然要转型的境地。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正式进入一个新职业之前,就开始创造机会探索“可能的自我”,它会给自己一个相对安全的缓冲期。

根据智鼎公司过往的研究,提出了高潜人才身上应该具有的特质。但这更多是一种组织视角,但从个人的角度,它遵循的是另一套逻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评价,它是一系列的可能性,“我的个性特点如何”“我有哪些优劣势”只是这些可能性的一部分影响因素。


个人在思考职业转型时,更需要系统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即利用更大的系统帮自己取得成功,通过改变系统中的要素,改变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得到结果。

你自己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但还有很多其它的要素,它们互相作用,共同影响最终的结果。你甚至不用太纠结于自己到底怎么样,而是去思考系统中哪些别的因素会对自己转型有影响。采用系统式思考问题的一个好处是,它可以让你不用把所有改变的压力都背到自己身上,减少这一部分带来的内耗。

《中外管理》:管理者的职业转型,会有哪些影响因素呢?

周申贵:譬如我们的家人、朋友、熟悉的人,他们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当我们已经人到中年时,转型肯定会受到质疑或反对,他们会找一堆理由告诉我们不应该做出改变,或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果真决定要转型了,对这个因素就要有意识的“隔离”。因为,他们是和我们差不多的人,所以很难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如果不改变我们的社会关系网和专业圈子,是几乎不可能转型成功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他们可以给我们提供反馈和支持,为我们创造安全的空间,允许我们在这个空间中想象并尝试各种可能性。通过这些帮助,我们更容易度过模棱两可的过渡时期。《远见》一书中讲道,有三类导师至关重要:明星,他们是成功的行为榜样,告诉我们如何成功;贤者,他们就像苏格拉底,并不为我们提供答案,而是教我们如何思考;策动者,他们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偶尔迫使我们踏出关键的一步。

所以要想职业转型,最好的方法就是突破现有人脉,在外围建立新的人脉关系——通过寻找和我们相似的同类群体,找到导师来鼓励我们,并且加入新的实践群体,这个新的系统会为我们的职业转型带来很多养分。


再次回到最初的问题,结论是:如果你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了,现在这个时候是可以转型的;如果没有的话,那就要再多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如果真的不得不转型,以上几点也同样可以参考。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