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找不到问题“痛点”?选不准“改进措施”?因果环路图直击根因!

2020-05-14 8450 16 0 0 来源: HR赋能工坊

01

分析难题你会选用哪种工具?


人生两大场景:生活与工作。幸不幸福,释不释然,就看谁洞察明镜,少犯错或不犯错。当然人不可能一帆风顺,都是在解决问题中发展的。


在问题解决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原因分析,老子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你能做到一语中的吗?你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吗?


首先我们来看问题,问题有很多种,比如一般性的、难题性的,往往大家会卡在难题性的问题分析上。


什么称之为难题性问题?通常有2大特点:第一,不太好找原因;第二,问题反复发生。举个例子,生活中的难题比如:离婚、夫妻关系不好、找对象老大难等,工作中的难题比如:执行力差、离职率高、用人总是走眼等等。比比皆是。


其次我们来看分析难题原因的场景,通常会吵得不可开交,谁也无法说服谁,情感专家、管理专家各说各的理论,听着云里雾里,罢了还是各执一词。


第三,原因分析时你会选用什么工具呢?我们用了鱼骨图这么多年,常常发现分析也是一个过场,难题看似解决了但又回来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你需要升级你的工具包,把一种分析难题原因的利器:因果环路图加进来。


02

鱼骨图和因果环路图的对比分析


因果环路图能达到什么价值呢?和鱼骨图相比,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来普及一下两种工具的定义与步骤。


1、鱼骨图


1)定义: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发现这些因素,并将它们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图形就叫因果分析图,又称鱼骨图、 Ishikawa图。它是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Kaoru Ishikawa)博士发展出来的,又名石川图。它原本用于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七工具之一,由于简捷实用、非常直观,被人们用来作为整理问题结构、发现根本原因、发展问题对策的基本工具使用。绘制时可以有效激发关于问题的思考,并且有助于把零乱的思想系统地组织起来。从外观上看," 鱼头"是需要剖析的问题,"鱼骨、鱼刺"是其原因的主要类别及类别下更深层次的原因。 可以有以下几类:


A、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各要素与特性值间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结构构成关系)
B、原因型鱼骨图(鱼头在右,特性值通常以“为什么……”来写)
C、对策型鱼骨图(鱼头在左,特性值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来写)

2)方法或步骤

制作鱼骨图分两个步骤:分析问题原因/结构、绘制鱼骨图

确定要分析的问题,把问题写在图形右侧--"鱼头"位置上。

共同讨论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尽可能多地找出影响因素或潜在影响因素。

将找出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整理,明确其从属关系以及问题原因的主要类别。

将问题原因主要类别逐一列示在骨形图主要分支末端,并将归类的影响因素分别列入各自的类别内。

根据初步完成的鱼骨图,继续分析,可以补充现有级别的未尽影响因素,也可以针对现有鱼骨图内容继续向下分析"影响因素的影响因素",直到不能做出补充。

检查图上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方法,确保语言简明、意思明确。

根据补充、调整后的内容,根据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重新绘制因果分析图。

根据分析所得原因及其重要性,分析改进可能、改进方法,明确改进的方案,落实责任,以解决问题。


鱼骨图绘图过程


a、填写鱼头,画出主骨
b、画出大骨,填写大要因
c、画出中骨、小骨,填写中小要因
d、用特殊符号标识重要因素


要点:绘图时,应保证大骨与主骨成60度夹角,中骨与主骨平行。


3) 图例:



图1:灯泡不亮的鱼骨图


这张图例表达了灯泡不亮的原因有3个层面的原因:4个主因、11个次因,9个毛细因素,但仅此而已。


2 因果环路图


1)定义


因果环路图是一个团队运用系统思维进行问题原因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是通过大家确定问题、界定问题表现、逐层分析问题本质原因完成问题剖析的过程。使用该工具时结合团队头脑风暴法和5WHY分析法进行效果更好。


2)方法或者步骤


将问题表象写在最上头,进行问题细分,问题细分时采用逻辑树(这也是一个核心工具,将后续撰文写明方法)工具,将问题细分为几个主要的表象构成


开始连结不同变量的因果关系链。围绕细分的每个表象列出直接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用箭头把原因指向问题。在原因的外圈列出原因的原因——第二层次的原因,用箭头再将它们连接起来。继续在第三层次、第四层次找原因,层层分解,直到分解到最根本的原因


  • 不要写太概括的原因像:沟通有问题;动机不足等;写具体的原因,越具体越好;如:“沟通有问题”就太概括,而改写为“会议内容向大家公布得太晚”,就具体化了。

  • 类似:无视他人的存在、懒惰等等原因都太概括了,而且还有指责他人的意思。这样分析既不能促进合作,也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此类问题,仔细想想我们的系统中什么原因引发了此类行为?把这些原因写下来,而不是那些指控性描述。

  • 每一种原因只能写一次,如果这个原因造成多个结果,用箭头把他们都连接起来。关键性原因往往是影响着多个结果的,关键性原因往往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杠杆点”。

  • 如果某个原因没有数据支持,则在其边上画个问号,并在“团队配合任务汇总”中加一项收集数据的任务。

  • 如果其原因的关键负责人不在场,则在其边上也画个问号,并在“团队配合任务汇总”中加一项邀请他/她(们)参加一次研讨的任务。


C 从整体的因果分析图中去确定哪几个是关键原因(通常是进出箭头最多的项),哪些是根本原因(通常是最底层),针对确定的关键原因、根本原因达成共识。


 D 审视整体因果分析图,确定图中关键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链,绘制符合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基模图,即问题背后的结构图(请参看后续撰文:展示问题结构的系统基模图如何画?),洞察复杂难题背后的系统关系。


3)图例:


 


图2:因果环路图图示



图3:某公交公司调度问题的因果环路图例图

这张图例车次运行延迟的问题的原因涉及到多方面,多个部门的因素互动影响了问题的结果,其中关键原因是老员工流失问题,根本原因是公司考核机制思路问题。


3 对比二者的异同点


微信图片_20200514105536.png


表一:鱼骨图和因果环路图的对比分析

03

鱼骨图和因果环路图的实例分析对比


为比对两种工具的难题运用效果,用同一个案例来分别分析,看看二者的差异。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涉及到情感、家务的都是八卦难题,主要难在立场上。八卦者的心理往往是:什么是真实的原因啊?!我们不妨找个情感类型的家务事案例用这两个工具对比分析一下,验证一下上文分析的二者区别。


最近的新闻是阿娇和赖先生离婚了,网上文章很多,分析原因大概有几类:女方不爱了;男方劈腿了;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等等。甚至有文章的观点是:81年的女方和89年的男方这种大差距的姐弟恋注定是个悲剧。看看,这种思维定势的原因分析马上到位。


如果用鱼骨图工具分析一下这个案例,图示如下:




   图四:离婚事件原因分析的鱼骨图


OK,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就是个吵架的锅,顶女方、男方或者中间方都会各执一词,各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就看谁嗓门大,谁水军多,谁有钱,真相不得而知。


问题是,这种事情,如果女主就算口水战打赢了,但并未分析出有效的真正原因,谁又能保证下次婚姻是不是还会同样的结局呢?这才是关键所在。


那这就是鱼骨图工具的弊端,线性思维,如果有难题、反复发生的问题,这个工具就好弱鸡!


那么,咱们换因果环路图来试试。


前文讲过,因果环路图分析问题的原因时是确定问题的表象后,层层往下找原因,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甚至很多原因之间还互为因果,鱼骨图却显示不出来关键点、根本原因,问题背后的结构,它都能搞定。如下图:



 图五:离婚事件原因分析的因果环路图


通过这个工具的分析,你会发现,关键原因(进出箭头多的项)和根本原因(最后一个项)是女主认识男人不全面和看人片面、感性。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娱乐圈分分合合的频率那么高,和文艺工作者的普遍个性还是有关系的,大多都是偏感性、缺乏理性;追求浪漫,容易入戏,看人晕轮效应。这就是系统思维,一开始不带指向,通过抽丝剥茧,发现问题背后的结构(结构图在此先略),洞察复杂的关联


完成这张整体分析图后,要想这个问题不再重演,唯有针对根本原因,抓住关键点:如何全面认识男人,如何避免感性影响决策,才能突破重生。当然,个性难以改变,习惯依然,因此,很多难题根子其实在于个人的思维、理念、个性上。正谓古人云:做事就是做人。


职场上的难题比比皆是,执行力问题、员工离职率问题,领导说领导的理,员工说员工的道,你会发现正如《酒醉的蝴蝶》歌中所唱:是个难解的结。但用因果环路图,能够很有效地引导出原因和共识。笔者企业实战案例很多,介于保密关系,就不在此展示了。


通过这个实例分析,对比这两个工具的效果区别,你觉得分析难题原因,该升级工具包了吧!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