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屁股的哲学

2019-09-26 6154 16 0 0 来源: 人力资本管理



作者 | 一蓑烟雨

来源 | 赢领大未来(ID:yylife8)

屁股哲学导论


屁股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如果你总是光说不练,那你是在说“屁话”,是不好的,但如果你总想着为他人的利益而奔波,你这叫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而“屁颠屁颠”,又是很好的;如果你把屁股对着客户,这是不好的,但如果你把屁股坐在客户这一边,又是很好的;如果你对领导拍马屁,那叫“马屁精”,但如果对朋友拍马屁,则又谓之“情商”高……

在2010年的一次会议上,任正非指出:在华为,坚决提拔那些眼睛对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的员工;坚决淘汰那些眼睛盯着老板、屁股对着客户的干部;前者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后者是牟取个人私利的奴才;各级干部要有境界,下属屁股对着你,可能让你不舒服,但必须善待这样的下属。 

“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多么凝练!“屁股”一词在这段讲话里出现了3次,形象而生动……这再次说明了屁股的学问有多么的高。甚至在管理学界也极具知名度,“屁股决定脑袋”已经成了管理学界一个常识性真理。

今天就准备聊聊屁股,但鉴于屁股学问范畴极广,本篇只涉及其极小的一个分支,即:屁股究竟该应不应该对着客户这个问题。


屁股究竟该不该对着客户?

人只有一个屁股。假设我是屁股对着客户的,那么通常就是面朝企业内部(通常是领导)的姿势。有鉴于此,该不该用屁股对着客户这个问题,本质上是该不该面向领导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述。

该不该面向领导呢?

有一种方法论,把客户群做了一个细分,分成买单的和不买单的,买单的才叫真正的“客户”,那些不直接买单但却真正使用产品的人只能叫“用户”。拿家长买玩具这件事来说,对玩具厂商,家长是掏钱买单的,家长才是真正的客户,小孩虽然是最终玩玩具的,但由于他没有购买能力,不算客户,只能算用户。再例如:对互联网游戏厂商来说,虽然所有人都可以免费玩它开发的游戏,但只有那些付费的玩家,才是他们真正的客户,那些免费玩家,只能算是陪付费玩家玩的用户。

按照这种方法论,我们来看一下企业内部的情况。假如现在员工要在内部立项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虽然最终收益的是外部客户,但眼下,项目要通过立项,无疑得先通过立项评审。在项目立项这件事上,企业领导有决策权,是项目投资方,按照买单即客户这个方法论,此时,我的领导已经不再是领导,而是我的客户了。也即是说,此时面向领导,也即面向客户,只是这个客户是内部客户。此时如果果真屁股朝着外部客户了,那也是形势所迫下的正确选择。毕竟,生存最要紧,如果我都不能通过项目立项,拿什么来面向最终外部客户呢?这时所有伟大的梦想,都得让步于眼下的生存,否则只能胎死腹中,一事无成。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流程繁复,有很多很多的关卡需要审批和通过,需要很多很多的领导去决策,企业内部无形的造出了很多很多的内部“客户”,要做好项目,你能屁股朝着领导?你能不面向领导做好汇报和服务 ?

横向流程节点每多一个,最终做事的员工不得不面对的项目领导就多了一群(假定N个);纵向的组织层级每加深一层,最终做事的员工不得不面对的行政领导又多了一群(假定M个),两者交织一起,是 N x M的关系。员工就象打怪一样,得先面朝N x M个“客户”关系,在这期间,屁股对不对着外部客户一点不重要,但屁股绝然不能对着领导,否则,掌握项目生杀大权的领导大笔一挥,项目还没见着最终客户,就已经去见了阎王。



那么,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呢?

这就得用哲学的二分法看问题了。答案是:对,也不对!

通常来说,除非那些特别腐朽到不可收拾的企业,企业的高层主管都是面向客户的,都会竭力维护自己为客户服务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形象。外部客户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谁会拒绝客户的金钱?如果每一层组织的客户都能代表客户,相当于是客户的化身,那么传递到最底层员工那里,他们面朝领导的做法,实质上等同于面朝客户。

如果企业有很强的领导力和高压执行文化,各层级领导都能无衰减地理解和执行上层领导的意图,代表上层领导(从而代表最终客户),这种做法也能做得很成功。比如以领导力著称的GE,这方面就很成功。在这种模式中,大脑在高层,负责思考;心在中层,负责理解和传递高层意图;基层是双手,负责最终做事,通过这种分工方式逐层传导实现面向客户的理念。

但这种模式很容易发生故障,中间任何一个领导理解或执行不到位,没能真正的代表客户,就会导致偏差。此时面朝领导,可能就意味着屁股对着客户了。并且,当今时代已不再像工业时代般稳定,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今天客户还板上钉钉要做的项目,到了明天,可能客户就不再想要了;或者客户本身都不存在了,这要求企业各层级领导都能快速响应市场做出调整,但组织和流程通常追求的是稳定,具有惰性。组织层级每加深一层,流程节点每增加一个,追求稳定性的诉求就会越发强烈,其结果就是,或者组织领导没有来得及意识到外界的变化,或者意识到了变化后,不愿意舍弃已经做出的投资决策,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先试着走下去,最终偏离了最终客户的诉求。


如何才能避免屁股对着客户现象?

看看中国历史上开明一些的朝代,前几代君王至少口头上是在以“民为重”的,但3-5代之后就趋于官僚和腐朽,直至毁灭。前期,每一代君王为了让基业更牢固,都倾向于发布新法典、增加新的组织层级,从而层级越来越深,流程节点越来越多,以为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试图构建万世基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不是与时俱进的,其结果无异于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1、战略层面:使命牵引,用使命凝聚全公司,促成上下一心。
2、组织层面:建立扁平的组织,让生产产品的员工直接面向最终客户,而非各层领导。
3、人才层面:只招聘那些具有强烈的服务客户意识的员工,不容许自以为是,对客户傲慢的员工进入企业。
4、文化/氛围层面:塑造面向客户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导向,坚决扼杀屁股面向客户的员工行为。

如下分别描述之。


1、共同的使命感驱使所有人面向客户


都说客户是上帝,其实,在信徒的世界观里,神庇佑着人类福祉,从买单即客户的方法论来看,神也是人的客户。我曾在印度亲眼看到,虔诚的教徒穷得一贫如洗,饿得皮包骨头,却把积攒的钱去买牛奶给小牛喝,因为牛是他们的神,是他们的客户。西藏朝圣的信徒们,能不畏艰辛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叩首的向圣山奔去,也只因心中装着神,装着客户。宗教营造了一种共同的信仰,在信徒们心中种下了共同的使命感:对神要虔诚膜拜。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感,以凝结大家的心力。在战略层面,企业的愿景/使命应当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当神。如果企业的愿景/使命是在XXXX年实现营收翻倍,那么当营收和客户利益冲突时,你能期望员工不为了多赚一分钱而屁股对着客户吗?学生时代喜欢去逛各类步行街。当我们缓步步入卖衣服的小店时,店主满脸堆笑、端茶送水、殷勤地推荐各式衣服,服务特别好,但一旦你最终不买时,店主的脸色会瞬间拉下来,甚至是奚落和咒骂。显然,他们的使命就是赚钱,并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

但这并不是说,企业就应该毫无私心,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去成就客户,只是说,企业的愿景/使命应该聚焦为最终个人客户带来价值上,比如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营收和利润应该是服务好最终客户后自然而然带来的回报,它们不应该作为企业的愿景/使命。如果企业能在战略层面营造起这样的使命感,像信徒对神一样虔诚地面对外部客户,就绝不会出现屁股对着客户的现象。

如果你觉得使命/愿景离普通员工比较远,那么推荐你阅读一下《OKR:源于谷歌和因特尔的目标管理利器》一书,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通过OKR去落地你宏伟的使命/愿景和战略。之所以推荐OKR,是因为OKR是基于内在动机出发的目标管理机制,其本质追求的是意义感,而非功利的外在激励。看过太多通过KPI导致的组织行为扭曲的案例后,你会觉得:在现有绩效管理方法中,唯有OKR才配得上宏伟的使命,唯有OKR和使命才是一体相融的。其他绩效管理方式,都是试图在用“管”和“控”的方式来达成战略。下图所示的框架即摘自该书:



2、扁平组织减少屁股朝向客户的可能


将“做地球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作为公司使命的亚马逊,其组织层级比较扁平,它的很多业务都是直接一道工序就面向最终客户进行交付的,客户能直接决定产品的成败,一线交付工程师的电话直接挂在客户支持页面,服务出问题后能直接联系到他们,从而让服务交付工程师能直接面向客户,减少了他们产品生产过程中屁股朝向客户的可能,即便果真有一两个员工屁股朝向客户,客户也会快速的踢他们的屁股,迫使他们重新面向客户。正是因为这种组织设计,让亚马逊数十年来一直保持对客户需求的高度敏感性。当7月底亚马逊市值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其CEO贝佐斯个人财富短暂超越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时,《商业周刊》在《亚马逊就是亚马逊》一文中这样描述:“过去12个月中,这家公司的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却仍然像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在茁壮成长。”

只有打扁组织层级,以小团队模式运作,让听得见炮火的一线人员有产品决策权,能灵活基于客户需求去快速响应客户需要,而不用在层级式组织中层层向上汇报,他们才更有可能面向客户,而不是面向领导,才不会用屁股对着客户。


美国退役四星上将斯坦利将军在《Team of Teams》一书中分享过一个观点,从管理者对下属信息是否可视(Eyes On/Off)以及对下属行为管控力度(Hands On/Off)四个维度,可以将组织的管理风格划分为四个类别:

最好的模式是Eyes on, Hands Off,也即能清晰的看到下属在做什么,但却不会轻易地去插手,放手让他们做,仅在合适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好比园丁,当花儿长得很好时,让他们姿意生长;当土壤干燥时,给他们浇水。

其次是Eyes Off, Hand Off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管理者无法掌控下属在做什么,只得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斯坦利将军在《Team Of Teams》一书中举的例子,美国海军将领Matthew Calbraith Perry, 或称为培里,因率领黑船打开锁国时期的日本国门而闻名于世。培里于1852年3月就任东印度舰队的司令官,被授予“开化日本”指令,负责打开日本国门。由于日本离美国海上距离十分遥远,且当时缺乏海上通信工具,美国总统和军部给予了培里足够的自主权,他几乎可以做任何决定而不受限,这种充分授权促成了培里最终于1854年3月同日本签订了系列合约,打开了日本国门。但这种授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授权。

再其次是Eyes On, Hands On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管理者能完全掌握所有必须信息,因而试图控制一切。斯坦利将军在《Team Of Teams》一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几乎和海军将领培里处于同一时代的美国波多黎各军团指挥官George Meade,却时刻接受着美国陆军部事无巨细的命令。例如,陆军部中将Ulysses S. Grant命令Meade的军团去种花植草,不要购买农产品,以节省费用;在某次攻占行动中,甚至命令部队必须在某个时刻到达某个十字路口等。陆军部敢于这样做,正是因为陆上通信十分发达,指挥官能随时掌控一切(Eyes on),因此习惯性地指挥一切(Hands On)。

最后一种是Eyes Off, Hands On模式。这种模式纯属瞎指挥模式,在信息完全不透明的情况下,却试图坐阵指挥。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溃不成军。

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极度发达,我们大多时候是属于Eyes On的,但要注意做到Hands Off。像宗教一样,只需让员工心中装着客户,他们自然会虔诚地面向客户。


3、不招屁股对着客户的员工


有人骨子里天生就是客户导向的,喜欢和人打交道,对于他们,和客户打交道、服务客户是一个很愉悦的过程,做起来一点也不做作;但一些人生来就是自我导向的,追寻的是内在的舒适和孤独的愉悦,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和听命打人,对他们来说,让他们天天面向客户极为困难。

这两种性格的人天生没有对错,只是企业的需要不同而已。爱因斯坦可能就属于后者,所以他适合在不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和研究机构,反而能做出伟大的贡献,如果让他去企业面试,可能很难找到工作。相反,马爸爸就特别适合同客户打交道,如鱼得水,投资方都很喜欢他的故事和做事风格,但如果让他去研究机构,板凳要坐十年冷,前景则未可知。

有鉴于此,如果企业追求的是以客户为中心,就需要在招聘环节考量应聘者是否具有服务意识,是否能换位思考站在客户角度去考虑问题。以客户为中心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交际花,服务意识可以有多种表现,说得天花乱坠但不付诸行动,于客户而言就变成了传销;相反,用心感知客户痛点,然后默默地构建相应的解决文案以解决客户问题,却能赢得客户的亲睐。所以在面试环节,你不能只看应聘者怎么说,最关键的是要看他在面对客户时会怎么做。


4、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

组织文化大师卡梅隆在其《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一书中,将企业文化按四象限划分为四种模式:



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关注的是能够完成任务,赢得竞争。

文化的构建有很多种方式,但大多是通过创始人反复的宣贯,从企业办公环境、制度、激励等层面系统性构建。Google的办公环境里随处可见沟通室,就是Google要打造团队协同文化的例证;Google允许员工之间互致200美元内的感谢费(由公司支付),就是在通过非正式激励方式营造团队协同文化。

再来看亚马逊。亚马逊在不遗余力地持续打造Day 1(首日危机)文化。其CEO贝佐斯在2017年致股东的公开信中说:“要心系客户需求,即使客户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要注意研究,本着热情、直觉、好奇心、娱乐、魄力、品味等精神来领导。做决定要快,哪怕只掌握了70%你想了解的信息。要包容异见,并承诺会支持多数人意见。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变成一个成熟的‘Day Two’公司。” 贝佐斯的这番话,彰显的正是客户导向文化。


结论

在工业时代,客户往往都是大客户,大客户往往能清晰的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在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时代,价值正在向最终个人客户倾斜,越接近最终个人客户的企业,越有定价权,利润越丰厚,它们会快速侵蚀那些远离客户的下游企业(那些只关注大客户的企业)。OTT快速侵蚀运营商利润就是一个例证。

所以未来,越以客户为中心,尤其是越以最终个人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日子过得越滋润!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屁股对着最终个人客户!但要做到这点,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组织、人才和氛围等维度同时发力,绝非易事!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