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解析保险六大关系,“不道德”产品终将淘汰

2018-01-16 6275 7 0 0 来源: 来源网络

u=1897174400,521169141&fm=27&gp=0.jpg

  2017年监管环境陡然生变,行业齐齐发力转型。都说要“回归”,可是到底应该回归到哪里?哪里才是保险的本源?

  保险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需求侧会影响供给侧成本、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特殊性;保险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核心功能是风险保障,保险的储蓄和投资功能很重要,但性质是衍生功能,只有围绕核心功能去衍生,才有持久生命力。

  目前,我国部分保险产品存在赔付率过低、费用率过高的情况,这些用“资源浪费”的方式生产的“不道德”的产品终将被淘汰。

  而金融监管需要将市场主体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性内化,将可能外溢的风险成本内化,让市场主体来承担。具体到保险监管,应当遵循风险导向原则、穿透原则、公平原则、鼓励但防止滥用原则。

  还结合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判断我国保险业的增长将逐渐地由依靠制度推动和经济拉动,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拉动。在这一判断下,强调了中国保险业增长模式的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保险与经济的关系

  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研究保险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以GDP数据反映经济增长,以保费收入数据反映保险增长,通过对近几年的GDP数据与保费收入数据作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经济发展可以作为保险增长的原因,反之则不然的结论。

  如果把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增长做一个分解,还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任何一国的保险业增长依其动力来源都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称为“三分法”):

  ● 常规性增长。即经济增长引致的常规性的增长,它度量的是,在保险深度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保险业将增长多少。

  ● 深化性增长。即经济增长推动保险深度提高而带来的深化性的增长,它度量的是,如果依照世界保险业增长的内在规律(即保险深度会随人均GDP增长而提高),那么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保险业将实现多大的超越增长。

  ● 制度性增长。指的是扣除经济要素的作用之后,余下的制度要素所带来的保险业增长。

  其中,常规性和深化性增长均由经济增长所驱动,因此,这两种增长要素之和称为经济性增长,与制度性增长形成对应。

  平均来看,1980-2007年间,OECD国家的常规性、深化性和制度性增长分别是51%、25%和24%。而金砖四国的三种增长分别是19%、5%和76%。

  可见,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增长主要依靠经济要素的拉动,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保险业增长则主要依靠制度要素的推动。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制度要素对保险业增长的贡献度将逐渐降低,保险业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经济要素的拉动。对于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保险业起飞之后,保险业的增长将逐渐地由依靠“制度推动和经济拉动”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拉动”。在这一判断下,强调中国保险业增长模式的转型升级,强调中国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u=1723516451,3751206445&fm=27&gp=0.jpg

  第一性原理思维

  解构、回归与重构

  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把一个事物做解构,回归它的本源,从这一本源出发再去做重构

  ● 在消费者使用阶段的零整比,如汽车零整比。根据中保协几年前发布的首批汽车零整比数据,最高达1273%。也就是说,我买一辆车花100元,但我后期修这个车的所有零部件的费用加在一起要花1273元。

  ● 生产商制造阶段的零整比,如火箭零整比。美国的SpaceX公司想造火箭,但市场上火箭造价非常高,他们就把火箭的每一个部件进行分解,再去市场上采购这些零部件。经过这样化整为零的操作后,这些材料所需要的花费大概是这个火箭市场售价的2%。

  一个是1273%,另一个是2%。我们这里讲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当然是指后者,先解构,回归本源,然后再从本源出发,进行重构。

  保险供求关系

  一般性与特殊性

  保险作为市场上的一种产品,和其他所有的产品一样,遵循一般供求关系的规律,比如供求会影响价格,价格反过来会影响供给和需求。但同时,保险也具有一些特殊性

  一般的产品,它的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是相互分离的:

  例如,手机的需求由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偏好决定,而手机的供给由其成本决定,再进一步,成本又主要由其生产技术决定。我生产了一个手机,不论这个手机卖给张三还是卖给李四,手机的生产成本都是一样的。

  在这一点上,保险不太一样,保险产品的需求侧会影响供给侧,这是很多研究保险的学者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同样一款保险产品,卖给张三和李四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都是车险,卖给出险率低的张三和卖给出险率高的李四;同样的寿险产品,卖给预期寿命长的张三和卖给预期寿命短的李四,成本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保险市场更特殊的方面在于:

  ● 逆向选择问题:风险越高购买的意愿越强;

  ● 道德风险问题:没有保险的时候是谨慎行事的人,有了保险后,由于成本转嫁给保险公司了,消费者行为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可能变得不那么谨慎行事了。


  保险产品的质量

  保障与投资的关系

  固然,保障和投资都很重要,但在保险特别是人身险当中,保障和投资的关系,或者说保险中风险保障的“含量”有多少,无论在理论上或者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前两天马来西亚政府决定重启MH370搜寻工作,使我想起了大约四年前了解的MH370一位乘客的保单信息。这份保单大约是在飞机失联之前的半年多时间买的,保费为20万元,以趸缴形式交的。根据那个保单,如果确定飞机失事,受益人可以获得多少钱呢?大概是21万元。

  看到这个信息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还是保险吗?如果在这个市场上有个别的公司,个别的产品长成这个样子,我觉得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个市场上一段时间内有相当多的公司都去开发销售相当多的这样的产品,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值得我们反思。

  保险和金融到底是什么关系?保险具有金融的一些属性,但它又不是纯粹的金融

  ● 金融强调的是资源跨期配置、资金融通:现在我有钱,我不需要,我明天需要,我先借给你用,你明天再还给我。

  ● 保险强调的是一个跨状态的配置:我花20元钱买一个60万的航意险,出了险获得60万,没有出险就“损失”掉20元钱。

  保险是在发生事故与否的不同状态下,来决定资源的配置。所以它的本质不是跨期配置,而是跨状态配置,也就是它强调的是风险保障。

  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保险之所以称之为保险,不是因为它具有储蓄投资功能,而是因为它具有风险保障的功能。

  如果保险把自己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的定位或者重点,放在资金融通上面,那么这个大格局当中,有你没有你就无所谓了,因为资金融通的功能,银行证券都可以做,而且这个还是他们本质的功能。但如果保险的定位是在风险保障,这就是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

  做大做强,在我理解不是和银行证券去拼资金融通的规模,而是要去拼怎样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保险的储蓄和投资功能呢?储蓄和投资功能,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但在定位上是一个衍生功能。只有去围绕保险的核心功能做衍生,这样的衍生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否则就会受到外部的环境和政策的影响而大起大落。

u=3575310161,1823764012&fm=27&gp=0_副本.jpg

  保险监管

  保险监管尚未从以合规性监管为核心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过渡,保险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高度负债性,保险人实际上是保

  单持有人资产的管理者,其资产的绝大部分是准备未来赔偿或给付的负债,这就对保险人的偿付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保险监管的角度看,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是保险监管的重要目的,而要保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保险公司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保证被保险事故发生时能获得及时的保险赔偿或给付。偿付能力监管紧紧抓住了风险管理的最根本防线,使得监管者能够更好地在监管与维持市场竞争之间保持平衡。但由于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不规范竞争,对保险监管部门的精力牵制过多,以及保险监管部门受自身人力、监管技术、监管手段限制等原因,使现阶段保险监管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合规性监管方面,仍没有转移到“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上来。

  风险导向:高风险,高资本要求

  如果你愿意冒险,冒高风险,就需要对你提出高资本的要求。一旦提高资本要求,意味着公司的成本提高了。

  穿透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

  监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市场行为的监管、公司治理的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

  在市场监管方面,产品监管非常重要。需要去穿透层层的包装,看它的产品的内核,去研判产品的动机是什么。

  在公司治理方面,公司的股权管理很重要。一家公司的股权就是这家公司的DNA,如果这家公司的股东在开始进入保险行业时,就只是把这个作为一个融资平台和提款机,而没有想做百年老店的话,这家公司想要经营好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偿付能力方面,既要基于财务和精算,又要超越财务和精算,要穿透式地看它的资产端和负债端,特别是资产端。我们的偿二代2016年1月1号开始执行,时隔不到两年的时间,2017年下半年保监会就启动了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这说明这个市场变化太快,必须不断地打补丁、做修正。

  公平的原则:避免监管套利

  这两年万能险在网上成为了高频词,一些证券业的专家跟我说,看你们保险业做的万能险,似乎业外一提到万能险就感觉这是特别不好的险种。

  万能险不是新事物,七十年代美国就有,2000年中国就有,搞了十几年怎么悄无声息,到了最近这两年开始被众人指责呢?

  其实很多万能险产品的问题,并不是由真正的“万能险”本身造成的。那些“万能险”,穿着保险产品的外衣,实际是中短存续期的理财产品,但又不需要受到理财产品监管规则的监管,于是就出现了监管套利。

  所以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就要避免这类监管套利。对于同类产品,不管是保险公司、银行,或是证券公司销售的,要统一监管标准。这也是去年11月份,一行三会一局一起发布大资管监管意见的重要背景。

  鼓励但防止滥用的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的本质要求就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为决议。民主集中制运作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即“集中”的过程。民主是集中的手段,集中是民主的概括。参与酝酿讨论、发表意见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条件,而不是民主集中制本身的内容。按照少数服从多数,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决议,作出决策,就标志着民主集中制程序的完成。如果不重视一般决策参与者的意见,“集中”反映的是少数人的意见,或“一把手”个人的自由决断,

  总结:

  第一性原理思维适用之广,用途之大,威力之强,可能超出你的想象。再复杂的产品拿过来就是保障和投资,就是赔付率和费用率,通过不同方式做一个组合。因为保险的需求侧会影响供给侧,这是一般产品不会面临的困扰。它还有逆向选择的问题和道德风险的问题。监管需要根据风险导向、穿透、公平等原则,把金融业高杠杆可能带来的外溢风险内化,让金融保险机构来承担。未来的主要增长动力由制度要素转变为经济要素,因此保险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