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应届生求职无门,企业却人才紧缺的背后……

2019-07-01 6472 9 0 0 来源: 甄才C8HR

限制,往往令人丧失很多机会。

高考引发的高度关注,让我们遗忘了还有一批人,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面临着可能决定一生的抉择。

应届生毕业了。

6月,对于高校而言是毕业季,对企业而言却是招聘季。迎来送往自然少不了。

可真实现状却是,应届生被拒之门外,企业还在抱怨人才紧缺。


1

 人才的认定标准,什么时候仅凭一纸学历?


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拥有了学习的机会,可学历的高低却在他们进入人生职场的路上设置了一道道的门槛。

高学历门槛从何而来?

关于要求高学历的招聘信息和相关新闻报道不在少数,但这些信息背后都透露着一点消息——大企业的作为。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高学历人才所具备的技能和思维方式会占优。不同高校的资源倾斜,更多更优质的机会,以及人们固有观点和认知,无疑都让985/211,或是海龟人才成为企业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大企业能提供的“三高”——高薪资、高福利、高资源。

正如新闻报道的,很多大企业在招聘环节之前就设置高学历门槛,无非有以下原因: 简历供过于求,最大化减轻工作量; 人事精力分配,花小成本完成招聘目标。

不愁没人投简历的大企业,对于他们而言,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如何减少招聘简历的投递和筛选成为人事部门的工作之一。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设置门槛。一旦学历、证书等硬性条件增加后,无法满足的人自然停止简历投递的想法。

双向考虑,企业希望能占用这一小部分的高学历人才,也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实力强硬的大企业,用高薪资、高福利、高资源等来聘用高学历人才,中小型企业能拿什么比拼?

正确的识人用人观,是致胜法宝。

如果说非985/211学历就不是人才,那让无数的成功人士该如何自容。

马云,非985/211,本科英语专业,却成就了电商行业巨头——阿里巴巴。

任正非,非高学历,却是拥有领先技术的华为公司创始人。

如果按学历高低论英雄,多少人才会止步于梦想和创造大门前。

成功企业家的精力分配:

“我把60%以上的时间用来选人用人”,“即使这样,我选人的成功率也不超过60%”。

——通用电器CEO杰克·韦尔奇

“很多人都说,找合伙人太难了,但我觉得很简单,你找不到人只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

——雷军

告别学历限制,从本质看待人才的能力,是中小型企业人才选育用留的突破口。


2

 双标的招聘理念——“高标准低成本” 


大多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都有着“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考虑,这种想法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人才选择上的设限——经验限制。

更替、培训、试用期、招聘成本等,让中小企业更看重人才的经验性和专业性。

面试中应聘者最常被问及的常规问题便是:工作经验和学历的专业。

作为常规问题了解人才信息,没问题。可一旦企业切实的纠结于这两点,并以此作为招聘标准的时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招不到人。

招聘界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快速入手。中小型企业渴望这样的人才的时候,却无法提供满足人才需求的薪资、绩效提成等福利。

当薪资待遇要求不高、满身干劲,学习欲强胜、有能力的应届生或是初入职场、初入行业的“新人”前来面试时,企业却失去了了解他们的兴趣,甚至不愿意客观的从本质上看待这些人才,直接用所谓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要求拒之门外。

双标的招聘标准,是企业通病。

长久的企业生命力,在于团队,而非一两个人才。

阿里有以马云为首的十八罗汉,小米有雷军十二人组,华为有任正非/孙亚芳组合。三巨头马云、雷军、任正非,也需要依靠团队。

任正非曾表示:

华为员工不要盲目追求“为我所有”,而是要构建“为我所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的能力组合,“我这个人啥都不懂,不懂技术,不懂管理,不懂财务,不就是用“一桶胶水”把你们组合在一起,又组合了18万员工,为我所用不就行了吗?”

短短几句话,优秀企业家该具备的识人用人之道说的透彻明确。

搭配团队,识别人才,本质还是要看他的个人能力。没经验不代表技术基础不强硬,不是管理专业不代表管理能力缺失。

限于双标,不如从根本去发现人才优势,打造完美团队。拒绝双标,拥抱多样化人才,迎接企业未来。

个人皆渺小,团队力量大。


3

 做创业公司,而不是创始人的秀场 


创业不是简单的选择一个行业、一种商业模式、一件产品就能做起来的。这一点,相信企业老板们最为熟悉。

创业,需要一群人一个方向,而不是老板做领头羊,大事小事一手抓。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具备的能力更是有天赋和不擅长一说,老板也不例外。

世界第一的天才,也撑不起一家企业。何况不是所有老板都是“天才”。

独木难成林。

招聘、管理、业务、产品、财务……事无巨细,哪里有需要,哪里有老板。这种救火式的老板,不是在做企业,而是在展现个人的十八般武艺。

给员工留空间,给新人留机会。从职业角色、风格、优势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不仅是对他人的认可,也是为企业打造一支能独当一面、全方位创造利益的团队做铺垫。

没有团队的老板就像是一支独木,没有团队的企业就像是一颗独树。挡不住风,也遮不住雨

造林海,抵风雨。

如果不想某天蓦然发现,看似规模初具的企业只是一个人的硬撑,那就跳出固有思维很难。

“我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员工,总担心会出纰漏,事事经过我的手,我才能放心大胆的去做,所以50人的团队,至今也没重大改变”。            

——宁波某电商企业老板  张女士

一人撑起50人的公司。直到去年,受经济影响以及电商行业的变动,公司支撑困难,张女士才意识到创业不是一个人的秀场,没有团队支撑,一旦自己松懈,企业也就垮了。

可公司当下的状况,如何提升人才成本,开拓团队,增收业务?

人才=高成本,往往是企业给自己的设限。

“我发现,抛却虚无缥缈的高学历、经验丰富等标签,拥有实力和能力的“职场新人”正在摩拳擦掌,亟不可待的贡献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优势。”            ——张女士

团队从50人到150人的蜕变,从忙碌的救火队员到企业家的转变。

这是张女士的企业家故事。

后记:企业走访,有老板表示根本没人投简历;有企业表示花时间花精力面试,也遇不到合适的人;明明有一群优秀的业务人员,可拓展团队的时候却没法复制他们……

人本复杂,有人甚至自我认知不清,何况仅凭一纸简历和简单面试……

看走眼的是人,数据不会,客观而公正的从本质反映结果,是数据带给人类最好的馈赠。

无论是作为应聘者的应届生、职场新人,还是作为招聘方的企业,找准方向,不设限制,想要的人才自然有,想要的岗位也一直在。

毕业季,愿应届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愿企业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