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生活中最大的谎言:优秀才配得到爱

2019-06-02 5937 7 0 0 来源: 人力资源管理

编辑:人力君

作者 :五花鹿

来源 :武志红 (ID:wzhxlx)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人力君


在心理行业呆久了,看的书和听的故事越多,我就越发现——很多内心问题的原罪,都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苛的自我要求:要优秀、做好人、不能犯错.....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有的人偏执,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分裂。于是我经常在文章里鼓励大家放松一些:不优秀、不如人意、犯点错,也没关系。


但很多朋友看完,很困惑:明明就有关系呀。


我不优秀,怎么在社会竞争中混口饭吃?

我不优秀,父母和老师怎么会肯定我?

我不优秀,怎么才能去好的学校、公司?

我不优秀,怎么可能吸引另一半呢?


这些困惑很合理。纵使,过于追求优秀,让人心理不健康,但确实只有更优秀,才能更适应生存,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


自我逼迫的优秀vs健康的自我接纳,似乎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做澄清。



追求优秀不一定会带来内心问题,我们真正的内心冲突,是源自一种从小根植内心的功利式审美:一个人能得到多少爱、欣赏和认同,取决于ta有多优秀。


你优秀,我亲近你,否则,我就冷落你;

你优秀,我就认可你,否则,我就贬低你。


优秀的程度,定义了我们的价值,也决定了我们互相对待的方式。


1


不可否认,这个批判标准在社会中真实可见,在社会竞争中,优秀的确很重要。


不优秀的弊端,随处可见:


不优秀,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工资;

分数低,就无法进入学霸密集的名校;

拖后腿,就只能被同事批评......


如果我不优秀,我就会担心:


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

别人会不会不被我吸引;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


只有我优秀了,一切才会好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竞争的规则有效地激励了努力的人,维护了每个人付出与收获的公平。


而真正造成问题的是,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我们把优秀当做最重要的护身符,习惯性地用它来定义人的价值。并把这种社会的功利审美,带回到家里去。


却不知,一旦把社会竞争的规则,放入了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会造成多大的代价。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更适应社会,也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父母,在别人面前更有面子有地位,用尽各种方式去让孩子变优秀。


于是,在最能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家庭里,却用了最残忍的适者生存法则:


偏爱成绩好的孩子,给他更多的关心;

考好了全家开心,奖励孩子;

考不好,这个家庭氛围都沮丧等等......


这会让我们从小就感到一种绝望:我,不会无缘无故被爱,除非变得优秀


这种经历会在日后的学校、社会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优秀,变成了一个人行走江湖的武器和防御。


但也给人的内心落下了很大的缺口:真实的我不配爱,只有优秀才配爱,所以要不断逼着自己优秀,才可以不那么战战兢兢。


这成了现代人内心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


2


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名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问他:如果给我打分,100分是满分,你会打多少分?


曾老师那一刻觉得很突然,因为这似乎意味着,要抹去这个人立体的各个方面,而把她放在一个扁平的优秀刻度表上,功利地评价她的好坏。


咨询师们一般不愿意这样做。但这种打分方式,在这名女性来访者看来,再正常不过。


原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比较苛刻的家庭里,有很功利的父母。他们给她灌输了这样一个观念:你如果是90分,我就爱你90%。


你如果只有20分,我只有20%的爱会给你,如果你因为一些原因,例如考低分、发生车祸,变成一个不如人意的人,那么我可能就会少爱你一些。


所以,她在曾老师面前提出这个需求,本质上是:她需要这个分数,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确认自己可以被爱的程度。



这样的评判方式,在职场上无可厚非,但放在家庭、爱情、友情中,就太恐怖了,尤其是发生在一个人的早年生长环境中。


加州大学的大卫·伯恩斯博士,曾对完美主义的父母做过研究。


他发现,这些父母很难纯粹地奖励孩子的行为,并且,一旦孩子做错或做得不够好,他们就会很不满,甚至收回对孩子的关爱。


这样的方式,也发生在追求优秀的父母身上。孩子不优秀,就收回爱。即使孩子表现优秀,他们也会在赞扬之后,加上一个魔鬼般的“但是”:


这次很好,但你可以做得更好,潜台词就是:你还不够好。


于是从小我们学会了,要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就必须不断追逐优秀,无论怎么追,都很难够到父母的优秀标准,所以只能疲于奔命。


一旦这个模式根植内心,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3


这种用优秀换取爱的驯养方式,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优秀变成了一种自我强迫。


从精神分析学派上看,我们早年和父母的互动方式,会内化到我们日后的人格中。


那个总是提醒我们优秀的父母,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声音,在很多场景中冒出来,提醒、鞭策、审判我们。


一位读者给我们留言:有一次她在家里不小心搞砸了一件小事。


老公和孩子都没有怪她,但她自己那一刻特别自责:

我怎么这种低级的错误还会犯;

我怎么那么没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怎么老是这样.....


当她冷静下来,才意识到:原来这个不时出现的责怪声,就是小时候妈妈的声音,一样的语气,一样的凶狠。


在每次搞砸、放松、快乐的那一瞬间,这个声音就会出现。


批评她,让她觉得自己很糟糕;

催促她,让她不敢放松......


优秀,不是一种自发的追求,而是变成了一种对批评的防御,以及,习惯性地自我逼迫。


第二,我们认为真实的自己是有缺陷,并纠着自己的过失不放。


说回到曾奇峰老师的来访者。她认为真实的自己是90分。在父母的长期“不够好”地引导下,即使做到很好,她也只能给自己90分。


但曾老师说,他不愿意给她90分。如果这样,他就变成了和她父母一样的人。


那么以后,她会继续带着对自己10%的缺点的厌恶活着,影响她享受自己的本该有的欢愉:


我成绩不错,但我情商不高;

我很细心,但我没有大局观;

我这次做得很好,但我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好......


这10分的“但是”,总会紧紧地跟在自我满足后面,使得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对自己满意。



第三,会用功利心来审判别人,甚至是自己最亲的人。


根据优秀程度来评价一个人,在职场中很正常。但在日常交际和各种感情里,却是关系的杀手。


因为,每个活生生的人,不仅仅只有优秀一个维度。


当我们用优秀自我要求时,也会用功利性去评价别人,习惯性地过滤非优秀的特质。


挑剔爱人的无能,谴责孩子的错漏,私下嘲讽朋友的缺点。看不见他们的其他闪光点,看不见他们的爱和付出。


在这个功利的审美下,我们很难对周围人满意。因为只要是熟悉的人,都会暴露出不优秀的地方。这种暴露,原是他们信任我们的表现,却成了我们挑剔和冷落他们的源头。


最后,是一种绝望的自我放弃,以及,对无能的恐惧。当我们做不到一直优秀,会怎么办?


这时,抑郁、颓废会诞生。因为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获得稳定的爱和温暖。


这时,讨好、卑微会产生。因为别人很优秀,所以要去恭维。


这时,情感控制会发生。因为除此之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留住爱。


这在年老的父母身上更常发生。他们需要操纵舆论、要求孩子孝顺,一旦孩子不如人意就骂其不孝。


他们怕自己老了、无能了,就会被抛弃,被冷漠对待。就像他们曾经对待考不好的孩子一样。


这些折腾,本质上是一种被抛弃的深深的恐惧。


4


也许有人问:我已经习惯这样去看待自己和别人怎么办,或者,不逼着自己、孩子优秀,松懈了颓废了怎么办?


一个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是,用一种更丰富的审美,来激励我们更健康地生活。


曾奇峰老师后来说到了他对来访者的“打分”,他说,100分,也就是满分。


来访者那一瞬间开心了一下,然后很快收住,说:如果90分的话我会更开心,因为那才是真实。


曾老师不同意,说了段非常疗愈的话:我给你打100分,也是真实的,因为我是把你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



我没有把你分成好的一方面和坏的一方面,而是把你看成上天制造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即使你是一个残疾人,我也不会因为你残疾而给你减分。


因为那也是你完整的人的一部分,只不过那个部分从功利的角度来讲,被削弱了而已。


听完这段话后,我内心一阵暖流: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圆润的部分具有和谐的美,残缺的沟壑也有力量和悲伤的美。值得被当做一个特别的艺术品来看待和欣赏。


只有这样的审美,我们才能避免把自己和别人绑在“优秀”刻度尺上,变成一个点。


而是,可以保持对完整个体的尊重,用欣赏代替挑剔:


易抑郁的人,有敏感细腻的魅力;

理性克制的人,有逻辑的性感;

内向少话的人,有沉静和沉思的稳定感.....


并且,在这样的审美中,我们会更懂得欣赏和爱自己,自发地往更优秀、更好的方向去走。


因为,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是被爱的结果,真正的优秀动力,只有一个:在被爱和被欣赏中,感受到自己的特别和珍贵,并发自内心地努力。


就像超治愈的高分综艺《粉雄救兵》中的一段话:我想早起,不是因为我整晚睡不着,而是我真心愿意,我想好好过好每一天。


因为真实的我,配得上被爱和很好的东西:我勇于追求和享受一切好的事物,因为我值得;


我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更好,因为我值得;


我不会太颓废和自我放弃,因为我舍不得让那么好的自己如此沉溺。


这些,才是一个人变优秀的真正健康的动力。


原标题:终其一生,你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