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测智商”区分员工,靠谱吗?

2019-05-16 6630 9 0 0 来源: 儒思HR实战智库


俗话说有好的就有差的,有好员工就有差员工,

 

那么企业该如何鉴别员工的好和差呢?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测智商!

 

但到了后来,大家逐渐发现,这个标准不靠谱!

 

经常会出现很多智商高的人工作表现非常一般,而很多所谓的差员工工作表现却很好。这种状况。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务院在选拔外交官的过程中遇到难题——为了挑选到合适的外交人员,国务院使用了非常严苛的测试,内容包括三方面:

①智商;

②学历、文凭和成绩;

③一般人文常识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美国历史、欧美文化、英文、政治、经济等)。

 

能够通过测试的人,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才高八斗”的精英,然而遗憾的是,实际工作效果却并不理想。

 

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国务院便邀请了麦克里兰(McClelland) 博士出山,帮助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

 

麦克里兰先是对这些外交官进行了访谈、对比,发现他们之间有几项重要的能力差异,其中有一项叫“跨文化敏感度”,就是做得好的外交官都特别理解、认可、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而做得差的那些根本就不认可、不尊重当地的文化,因此跟当地人产生了冲突。

 

后来,他又根据表现优秀的外交官列出了几项必备能力,再把这些能力一一列出并进行描述,制作成优秀外交官能力模型,以此为选拔标准选拔外交官派到亚非拉地区,最后发现他们都能成功留任。


 


1973年,麦克里兰博士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在文章中,他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说明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说明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

 

因此,他强调离开被实践证明无法成立的理论假设和主观判断,回归现实,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他把这样发现的,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素质)。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胜任素质运动的开端。



胜任力模型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采用。胜任力模型在中国的应用最初是在一些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中,后来一些具有前瞻性目光和经济实力的国内企业也开始效仿,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胜任力模型。

 

那么胜任力模型都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

 

比如在HR的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下面这些问题:

有的员工绩效表现平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

有的员工绩效表现卓越,又是什么原因造就这种高绩效?

招聘的新员工,到底需要应用怎样的素质标准?

员工要发展,该怎样在工作中培养他们哪些能力,才更有利于工作呢?

员工的行为表现到底怎么样?公司满意他们吗?

除了绩效之外,怎样评估员工的能力状况,来发展他们的职业生涯?

经理人对人的管理抓不住重点与根子,管理工作混乱?

怎样通过该项工作,整体提升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

 

本次,畅销书《功力:世界500强企业经理人的管理》、《功力: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作者、前中粮集团内部培训师导师金剑峰,为大家带来《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帮企业解决以上难题!

 

课程收获:

1、了解绩效表现卓越的原因与胜任能力怎样构建与应用的系统。

2、学会应用工具剖析员工的胜任能力素质,并用各种方法来验证。

3、掌握建立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方法,建立员工能力发展学习路径地图。

4、掌握胜任能力的各种行为表现分级并能评估员工现有表现(行为表现认证)

5、根据员工现有的能力及行为表现,找到员工的强项与弱项。

6、根据员工的强弱项,有针对性地训练员工。促进各项能力提高,从而促进绩效表现。

 

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查看详情↓↓



图片1.png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