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情商,是HR的核心竞争力吗?

2019-05-09 5861 9 0 0 来源: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作 者 | 穆胜,环球人力资源智库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HR危机袭来


通常,人们认为一个优秀的HR,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来获得影响力,也就是常说的“情商”,而对于工具的雕琢和打磨是次要的。

那么,情商,真的是HR的核心竞争力吗?


当然不是。


一直以来,某些HR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情商”是核心竞争力,在“非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工作关注的重点也不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创造高收益”上,而是一直妄想用“选用育留”来稳定企业秩序,脱离经营一线。


因此近年来被激烈的市场竞争逼急的老板们,开始拷问HR的价值,希望HR用专业性推动经营,产出“人力资源效能”。他们要求HR:

1、增强“专业性”,HR工作能够用数据来刻画,而不是凭经验和感觉;

2、增强“指向性”,让HR工作能够更多地推动企业经营,而非仅仅担任后勤、产出秩序。


对于老板们的“苛刻”要求,HR从业者们已经避无可避,不懂专业、不懂经营的HR们危机来袭。



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然,危机中也酝酿着机遇。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人真正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了资源流转的中心,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最终都可以追溯到人身上;

另一方面,泡沫经济时代招人难,供需不平衡,价格被推到最高,但高价之中,却并不一定都是优秀人才。

所以总体来说,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和不确定性(风险)都增加了,需要更强大的“人力资本运作者”。


也正是这个原因,近年来,HR们的身价呈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高端HR薪酬水平开始突飞猛进(最高甚至达到1000万年薪 ),而另一部分平民HR的薪酬水平开始止步不前。


相对于凤毛麟角的高端HR,大多HR保持了平庸,其境遇堪忧。“生于招聘,死于绩效”似乎是人力资源部的宿命,但即使在招聘上,HR们也并没有建立自己的专业性。

当我们看到原本寄予厚望的员工走向失败,或原本被判定为普通的员工做出成绩,就会反过来抱怨人才测评工具的无能。


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是“非线性的”,如何导致成功成为了更加复杂的因素,这导致人才测评的信度和效度都没有了保障。由于招募和甄选上缺乏有效的专业工具,人力资源部门被牵着鼻子走,成为了“招聘执行机构”,还总是被“差评”。


应对乏力


面对HR行业的挑战与机遇时,大多数HR的表现乏善可陈、应对乏力。


其一,人力资源部出台的制度不接地气、大同小异。


HR们想要深入基层了解员工需求,却又面对众口难调的尴尬,难以形成能够应对群体需求的制度。于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只有坚守原来的模式,依靠经验和感觉,小范围影响员工。


其二,集体主义根深蒂固,希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保障,但却造成了“组织冗余”。


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型人力资源战略,这种模式曾经是不少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尤其是日本企业),但面对泡沫经济破碎后的冲击,这些企业在强烈竞争压力之下被动寻求转变。


另一方面,员工的个性主张越来越强,也要求企业改变原来的“大家长”模式。但是,引入“成果主义”的尝试并不顺利,还带来了“鞭打快牛”等新的问题。所谓的改革更像是“人力资源主导的、自以为是的僵化制度”。


其三,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导致内部不公平感。


这是一个很新的视角,如果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没有编码,不仅无法大规模高效处理问题,还容易形成依赖于HR个人“手松手紧”的不公平氛围。


于是,“不要得罪掌握利益分配的HR”成为了职场潜规则。不仅如此,由于没有标准,更多凭借经验和感觉去维护一些不知所谓的传统和套路,还让HR们的专业能力出现了退化。


在我的《数据驱动人力效能提升》和《让HR推动经营-像CEO一样思考》公开课的“企业剧场”上,好多次的PK中,HR的工作和最后的结果没有太多的关系,逻辑都略显混乱,或者说,没有专业的分析套路来支持他们的选择。


其四,追求短期目标导致了“强拍激励”。


真正对于目标的管理,既要有过程也要有结果,过程要体现”打法“。


过去,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只重结果,强拍目标,一拍了之”。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应该基于数据,规划出“打法”,所谓的“打法”,即书中所说的”理性的经营通道“,就是必须通过数据分析来定制激励,牵引被激励者的动作。


这意味着人力资源部门不仅仅是要分析人力资源领域的数据,还要分析业务流数据,给出好的激励方案。但就这一部分的工作来说,依然非常薄弱。


我的表达相对直接——“当下,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沉迷于小修小改,其转型速度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



拥抱数据

与业务共舞


2014年,我在《中外管理》发表过一篇名为《大数据“绝缘”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引起业界热议。(关注本号,回复“数据”即可获取文章)隐含的预言是,这个领域的革命一定不是由企业的HR们自己来推动的,而是由外部产业的力量来推动的。


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数据累积根本不是以“热备份、源数据、全样本”为特征的大数据,而且无论从老板思路、HR意识、部门博弈、信息系统方面来看,这个领域都没有做好转型“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准备。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