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评鉴测评

怎么样提问?沟通效率更高

2020-03-13 5830 21 0 0 来源: 培训每日谈

在《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一书中提到了“背诵的东方,提问的西方”的观点。书中主要介绍了靠标准学习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执着于标准学习,其最有效的学习工具是记笔记。学习会按照自己的方式,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上课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

印度人通过背诵和默记引领IT时代,书中提到印度教是印度的源泉,也是重视学习和印度文化的根源。印度式学习的根源就是公园前1500年左右用梵文撰写的《吠陀》,需要靠口口相传方式学习。

而犹太人喜欢吵闹,课下吵课上也吵,大家通过激烈的辩论和讨论来学习。法国人信奉哲学,哲学最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沙龙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交流的方式,大家倾听、阐述和协作。

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东西方差异,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东方人有着重视“集体、关系”的文化,注重和谐,认为知识存在于世界之中,读书人会专注于学习,不停地背诵;通过妥协来解决问题。

西方人重视“个人、独立性”,注重个人价值。认为真理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要通过提问把它们寻找出来,所以通过争论来解决问题。书中提到古希腊代表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方式就是提问。这也让我们想到苏格拉底著名的格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我们也应该知道,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教育学生的方式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在《论语》中,我们见到更多的是学生向孔子提问的场景。其实,孔子也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在《礼记·中庸》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也提到了这句经典古语。其中的审问也是提问请教的意思。

为什么在博学后就要审问?这是因为我们如果仅仅是学没有问和思,那显然仅仅是知识输入而已。我们发现很多朋友的学习方法就是看书、听微课、读文章,如果进一步会做笔记,然而然后呢?可能就没有然后了。这个过程中扮演者知识的储存者或者搬运工的角色,并没有对知识进行加工,更谈不上转化为生产力。

如果换成提问式的学习方式的话,那可能是: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其产出这些知识的背景是什么?

2、这些知识和技能有没有适用边界?真的所有情况都适用吗?

3、这个知识与我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4、这些知识和我以前学过的哪些方面可以建立链接?有什么观点冲突的地方?

5、我如何整合这些知识为我所用?

6、下一步我将采取哪些行动?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照抄照搬他人的知识形不成建构,没有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提问的过程就帮助自己进行建构。

正所谓“好的问题胜过好答案”,所以在培训课堂上培训师要擅长引导,擅长提出好问题,管理者要擅长教练,擅长提出好问题。这个好问题就是能够帮助对方思考,甚至是进入潜意识的思考,能够帮助对方进行建构,挖掘出自己有的潜力和能量。比如在我的培训课堂开始之初都会问大家几个问题,这包括大家来此次课程的期望和收获?希望未来因为本课程有所改变的话,可能是哪些方面的改变?如果我们希望本次课程收获更大,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共同付出哪些努力?简单的几个问题是与学员建立链接的过程,同样也是触发学员以终为始的过程,更是一个建立共同成果的过程。而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还会用以下问题来带领整个过程:

1、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挑战?(链接旧知)

2、大家认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形成共识)

3、基于大家的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吗?(共创新知)

4、下一步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启发行动)

所以好问题的三个标准就是:

(1)足够开放,一定不是是或否的问题,只有开放性问题才能打开更大的潜意识;

(2)深入思考,如果马上能够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价值就不大,因为没有让脑神经元发生太多新的链接,引发思考挖掘出内训中的真理,形成新的建构;

(3)引发行动,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思考之后是要行动的,因为学习的发生是在实践中,所以引发行动就要能够和具体情境产生链接,产生新的行为方式。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才能让提问更好地帮助自己学习呢?

方式一:向自己提问

《哈佛商业评论》公众号上发了一篇《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自言自语》的文章,尽管文章标题有标题党之嫌,里面提到了一个例子。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布莱恩·罗斯报名参加了一堂计算机科学课程。他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上过一堂课。他的胡须与秃头让他看起来很显眼。他比其他所有学生都大了十岁,这让他十分紧张。为了超过他的年轻同学们,罗斯问了自己很多问题。每读完一句话,一个段落,他都会问自己:“我刚刚读了什么?它们之间是怎么互相衔接的?我之前有过这种想法吗?”大致意思就是要学会自我对话,自我提问。自我提问的问题可以有:

  • 在刚才所学的内容中,哪些内容是最打动你的?

  • 这些内容的合理之处和局限点在哪?

  • 怎么样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记忆?

  • 结合自己的实际,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点?

方式二:互相提问

被提问有时候被看做挑战,然而其实别人的问题是帮助我们更深思考的“钩子”。对于在共同学习一个主题或者是在同样兴趣的情况下,互相提问可以帮助对方和自己更深入的建构。

  • 在这件事(学习的内容)中你观察到的事实是什么?

  • 对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有哪些?

  • 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触?

  • 你认为这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 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比如,如果我们共同去到另一家公司参观交流,在参观交流后就各自回家,相信这样的学习价值很低。如果在参观结束时,两两一组或者是有引导者带领大家进行这样的思考,那就会产生更大更深的学习价值。

方式三:向专业人士提问

就像是《论语》,其内容大都是孔子的弟子向其提问来完成的。我有一个习得,不管是我向他人提问还是被提问都会有较大收获。记得年初在三亚向教练领域的大师玛丽莲学习时,让我受益最大的除了老师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外,还有现场学员向老师提问的环节,这也包括我自己的提问。大家都可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提问的水平就代表了其思考的深度和学习的水平。

而我参加过很多的论坛,做过嘉宾也做过观众,发现很多时候嘉宾分享结束论坛就结束了,缺少了这样的互动环节,而整个过程都像是演讲者的一次秀(包括我自己做嘉宾的时候)。

其实,我们提问的层次可以用立体化的方式来问。

  • 事实性问题:到底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

  • 背景性问题: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出于什么样的思考?

  • 关联性问题:这个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 深入性问题:为什么这么做有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 应用性问题:如何应用?如何解决我们的挑战?

最后再总结下,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旧知链接新知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过程。而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有效建构,促进行动!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