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变动

儒思平台“超级会员”产品已关闭,已经 开通对应权益的老用户不受其影响,请移 步至“我的"查看。

我知道了

优惠券已放入您的账户中,请在app“ 我的-优惠券”使用

下载APP

手机扫一扫

签到成功

已累计签到 07 天,继续加油吧!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签到失败

非常遗憾!连续签到中断,今日签到将重新累计天数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重新签到

已签到

您今天已经签过到了
去浏览其他内容吧,同样很精彩呢!

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

我知道了

关注儒思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资讯>人才管理

万科人才管理实践

2019-08-05 6722 6 0 0 来源: HR730

万科人才管理实践


万科是地产界的标杆,所以它的人才管理确实有独到之处。笔者在2009年—2014年曾经作为顾问参加过万科分子公司的多个项目,其中有人才培养项目,有人才盘点项目,也有测评项目。每次回忆同万科HR交流的点点滴滴,便会觉得这是一支进取开放、务实求变的队伍。所以作为总结,也是作为分享,对过往经历做一个梳理。



万科人才管理



首先,万科非常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在2012年的时候,万科59位总经理中,仅有6位是近5年招来的,而有7位是从应届生成长起来的,这其中包括解冻(现万科监事会主席),刘爱明(原万科副总裁,现协信总经理)。万科是最早在地产行业招收应届生的——1999年,而龙湖的仕官生,碧桂园的等,都是在之后开始的。当然,万科也曾经从外部挖人,如海盗计划,现万科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肖就是其中之一。



万科能力模型-04版


同时,万科比较早地就开始人才标准的建设。同华为注重任职资格不同,万科的能力模型最早建设于2004年,之后在2008年又做过调整,应该说,在2004-2008年期间,大多数房企仍然执着于业绩提升的时候,万科已经开始体系化建设人才标准。能力模型只是万科人才标准中的一个变量,还有三大变量是关键经历、绩效考核和员工敬业度。以关键经历为切入点,要成为为一线公司的总经理除了土地获取、项目管理、业务发展、总部工作经历等正常管理经历,更重要的是他的苦难经历。例如是否有过作为新晋管理者一手抓管理、一手抓业务的经历,例如是否作为管理者处理过上任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例如是否在人事关系中经历过情感和理性的斗争等,包括是否经历过项目烂尾或是客户投诉等紧急事件,这些事件的处理成败对于未来的仕途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所以,这一点,我认为是其他诸多房企,包括非房企的诸多快速发展企业值得借鉴的。这个判断标准,可能比能力模型更加有效和直接。



万科能力模型-08版


伴随着人才标准的建立,接下来是人才的检验和运用。不少房企在选人时,比较多的是凭借印象,依靠个别人的决策,缺乏公开的、透明的选拔机制。万科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行为评价、印象评价、气氛评价和结果评价,这方面对应的工具分别是评鉴中心(多依赖外部)、360°评价,员工满意度评价/Q12和绩效考核。万科的领导力发展中心始自2004年(也就是能力模型确定的时候),从04年到05年,主要对象是管理层,到07-08年,开始扩展到区域中层(经理层级),到11年后,进一步扩展到主管和潜力员工。笔者作为顾问,参与过多次的内部人才测评、盘点和发展(包括合肥万科、苏南万科、中山万科、郑州万科、重庆万科等),万科每个分公司的人员数量并不多,从几十名到上百名到几百名都有,每次参与人员的规模从十几人到几十人都有。对测评对象的总体感觉是,尽管存在种种不足,普遍积极上进,专业导向明显。那么,本人由于工作的关系,也在其他房企参与过测评,其测评对象的专业导向没有万科如此清晰,或多或少会带有政治意味。那么这是主管和经理层面,更高层面的城市总和城市副总,尽管没有直接测评,通过沟通给人的感受是个人气质明显,综合能力过硬。


反过来说,万科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环境,促使这些人快速发展,如果这些人不在万科,而是别的房企,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打磨他们的专业能力。这不是说其他房企的挑战没有万科的大,而是说万科在遇到挑战时,往往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做,而不是过于依赖个人,所以提升了生存概率,降低了夭折的可能性。


这个扯得略远,在人才测评之后,万科进一步发展了组织测评(前合益的MGL),注重通过工具对评估组织氛围。同时,继盘点之后,人才发展上也更加重视混合式培养方式,例如笔者亲自参与的合肥万科人才发展项目。在发展端,万科借能力培养,同时探讨业务方向,当时万科(14年)面临业务转型,主动探索除了住宅地产外的商业地产、物流地产、养老地产等多元业务方向。当时的行动学习题目是商业地产可行性研究,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不过当时我的总体感觉是,这个课题尽管有一石二鸟之计,但是却没有左右逢源。原因在于,这个题目过大,如果是更小的项目,类似某个业务流程改造(参考【培训发展17】行动学习的选题),可能更适合经理层级的团队。



万科人才管理的问题


那么,不管怎么样,万科对于人力资源的新技术、新方法都是敢于尝试的,无论是能力素质、评鉴中心等人才管理手段,还是MGL等组织发展手段。敢于借助外部力量,对人才管理进行新的尝试。



但是,我们也会看到,专业主义给人力资源带来的一些问题,首先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万科的人力资源在尝试新方法的同时,其实仍然有不少过去的方法是可以沿袭的,譬如360°,Q12等,这些工具尽管存在不足,但是也有改善和深挖的空间(关于360°,以后笔者会专门著述)。是否因为轮子不行,就一定要重新造个轮子。作为乙方,当然欢迎甲方的各种尝试和选择,然而细细思索下来,这其中的价值仍然值得评估。


其次,过度重视专业建设,会忽视战略价值。某些岗位,由于它的战略重要性,并不是一定需要经过专业的岗位分析和评估去进行铺设的。而人力资源由于它在万科的独特地位(可以一票否决),在岗位的铺设和建议上,过多重视在现有框架下进行延伸,没有思考一些复合性和综合性的岗位。这也导致万科在涉及新业务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后郁亮以宣告“没有利润率更高的业务支持”为理由中断对新业务的尝试。



万科作为房企中的“外企”,其职业经理人精神深受王石和郁亮的引领和打磨。我们作为乙方公司,在项目中也时常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应该说,万科能成为标杆企业,其职业化精神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具体到人才管理中,其对内部挖潜和人才标准的重视,也一直引导着人力资源部的日常工作。我认为,时至今日,万科的这套做法,仍然是诸多其他行业企业值得学习的,其他企业不是没有这样的思路和做法,也不是没有预算和时间,而是他们往往不能坚持到底,一以贯之。“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华为式引入,这种做法存在它的价值。所以,我从万科人才管理的背后,看到的是领导层这种延续的管理思路和价值观,这或许是更多企业管理层值得反思的。

【儒思金卡会员】全面掌握HR管理实战方法!详情点击下图二维码:

金卡图片.png

  赞  |  0       收藏  |  0
发表

0 评论

展开查看剩余评论